【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
——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09 | 点击数:39734
 

  顾颉刚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家庭,幼年时期就饱览群书,喜欢史学,发现许多古书是靠不住的,传说中的古史也是靠不住的。“五四”运动之后,反封建成为社会潮流,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持怀疑态度,要求批判接受,终于,顾颉刚在怀疑、批判中产生了推翻古史的动机。他说:“因为辑集《诗辨妄》,所以翻读宋以后人的经解很多。对于汉儒的坏处也见到了不少。接着又点读汉儒的《诗》说和《诗经》的本文。到了这个时候再读汉儒的《诗》说,自然触到他们的误谬,我更敢大胆的批抹了。到了这个时候再读《诗经》的本文,我也敢用了数年来在歌谣中得到的见解作比较的研究了。我真大胆,我要把汉学和宋学一起推翻,赤裸裸地看出它的真相来。”  顾颉刚读郑樵的《通志》、姚际恒的《九经通论》和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等书,开始怀疑古史和古书的可信性,而且从怀疑“传”、“记”,到怀疑“经”,从辨伪书、辨伪事,到辨伪史。

  顾颉刚在胡适指导下标点《古今伪书考》时在给胡适写的一封信中写道:“中国号称有四千年(有的说五千年)的历史,大家从《纲鉴》上得来的知识,一闭目就有一个完备的三皇五帝的统系,三皇五帝又各有各的事实,这里边真不知藏垢纳污到怎样!若能仔细的同他考一考,教他们涣然消释这个观念,从四千年的历史跌到二千年的历史,这真是一大改造呢!”  胡适对顾颉刚的这种大胆的疑古思想颇为欣赏,他在回信里这样说明他的古史观:“大概我的古史观是:现在先把古史压缩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至于东周以下的史料,亦需严密评判,‘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顾颉刚的疑古辨伪,经过了一段很长时间的酝酿期。他在《古史辨》第1册《自序》里写道: 在“读了《孔子改制考》的第一篇(按在1921年——本书作者)之后,经过了五六年的酝酿,到这时始有推翻古史的明确的意识和清楚的计划。”  到1923年5月6日出版的《努力》增刊《读书杂志》第9期上刊登了顾颉刚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在学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接着发表了刘棪藜、胡堇人的辩驳文章,于是辩论文章相继见诸报端,一个震动中国学术界的、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便在论争中形成了。

  从学术渊源上来说,“古史辨”派不是几个杰出思想家们的凭空杜撰,而是中国传统学术史上的前代疑古学者的思想和学术的继承与延续。顾颉刚说:“在崔氏的信经而重新审查了传、记里的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连经书本身也要走姚际恒的路子,去分析它的可信程度。这就是《古史辨》的产生过程。”  钱穆说:“颉刚史学渊源于东壁之《考信录》,变而过激,乃有《古史辨》之跃起。”  胡适说:“在中国古史学上,崔述是第一次革命,顾颉刚是第二次革命,这是不须辨证的事实。”  钱玄同说:“前代学者如司马迁,如王充,如刘知几,如顾炎武,如崔述诸人,都有辨伪的眼光,所以都有特别的见识。可是前代学者的辨伪,都是自己做开山始祖,所以致力甚劬而所获甚少。咱们现在,席前人之成业,更用新眼光来辨伪,便可事半功倍。” “古史辨”派之于传统学术,既有继承,又有超越。所谓“超越”,一是“用新的眼光来辨伪”(如引进并运用了进化论的理论与方法,如“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构成的原因”即比较研究等),二是辨伪范围的扩大(顾颉刚说他的“所谓辨伪,大约有三方面:一是伪理,二是伪事,三是伪书。” ),三是提出了推翻非信史的四项标准:第一,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第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第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第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上一条: ·[刘锡诚]茅盾与中国神话学(下)
下一条: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朱自清
   相关链接
·[李小玲]从“历史演进法”看胡适小说考证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