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
——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09 | 点击数:41892
 


  (五)  小  结

  顾颉刚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神话学家。他在古史“辨伪”的名义下所进行古史学术探索和论争中,阐述了自己完整的神话理论和神话研究方法,创立了一套神话学学术体系,并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国神话研究上的学派——“古史辨派神话学”。先后属于这个神话学派的有:杨宽、童书业。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对于这个学派的神话学的形成发生过重要作用或影响的,前期还有对顾颉刚发生过重大影响的胡适和钱玄同,后期还有追随顾颉刚古史辨治史思路的吕思勉等。杨宽曾经这样描述过“古史辨”派对中国神话研究的影响:“国人之治神话学者,如沈雁冰《中国神话研究ABC》,冯承钧《中国古神话研究》(见《国闻周报》)等无不以为古史传说出于神话之演变。迩来国内史学者,信古史传说出于神话者亦渐众,如姜亮夫《夏殷民族考》以禹为夏之宗神,舜为殷之宗神,近人著《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者又云:“商有水土之神为禹,周有农神为后稷,秦有物神白帝、黄帝、炎帝及青帝,东夷有战神称蚩尤。”  从此也可见出这个学派在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建立与发展中发生过多么重要的作用。

  概括一下“古史辨”派史学家们的神话研究活动及其理论原则:

  第一,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在20年代至40年代的30年间,以顾颉刚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 为起点,陆续发表和出版了相当数量的、内容坚实的、有着广泛影响的讨论古史和神话的研究著述,其主要论文和大量书信收辑在先后问世的七册《古史辨》中。 

  第二,“古史辨”派神话学学派以疑古、辨伪、释古作为共同的学术理念,在古史和神话的研究上所做的,可以概括为:(1)“古史的破坏”,(2)“神话的还原”。顾颉刚于1923年2月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的古史神话传说“演变说”。之后,杨宽于1928年1月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提出了神话的“自然演变分化说”与“东西民族神话系统”融合说。  继而,童书业于1940年8月在《〈古史辨〉第七册序》里阐述了“分化”说与“层累”说之间的关系是:“分化说是累层说的因、累层说则是分化说的果”。  杨宽和童书业等进一步发展了和完善了顾颉刚的神话研究理念,使“古史辨”神话学派得以最终形成。从神话学的角度而言,如果说顾颉刚所做的主要是“古史的破坏”,那么,杨宽和童书业等人所做的,则主要是“神话的还原”了。

  第三,这个学派逐渐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独特的神话研究方法。顾颉刚把这个方法系统作了如下表述:“用新式的话说为分析、归纳、分类、比较、科学方法,或者用旧式的话说为考据、思辨、博贯、综核、实事求是” ;换言之,“求真的精神,客观的态度,丰富的材料,博洽的论辨” 。“求真的精神,客观的态度,丰富的材料,博洽的论辨”,本来是顾颉刚对罗振玉和王国维的研究方法的评价,但他说“这是以前的史学家所梦想不到的,他们正为我们开出一条研究的大路,我们只应对于他们表示尊敬和感谢”,故也是他所遵循的。胡适在评价固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时说:“顾先生的这个见解,我想叫他做‘剥皮主义’。……这种见解重在每一种传说的‘经历’与演进。这是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这是顾先生这一次讨论古史的根本见解,也就是他的根本方法。……他的方法可以总括成下列的方式:(1)把每一件史实的种种传说,依次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2)研究这件史实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3)研究这件史实的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4)遇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顾先生的主要观点在于研究传说的经历。”  他正是遵循这些原则,把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分析、归纳、分类、比较等科学的方法引进了神话学研究的领域,从而开创了中国神话学的实证研究的传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上一条: ·[刘锡诚]茅盾与中国神话学(下)
下一条: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朱自清
   相关链接
·[李小玲]从“历史演进法”看胡适小说考证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