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
——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09 | 点击数:39992
 


  (四)  神话的人化与历史化

  顾颉刚神话研究的另一功绩在于,他提出了并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地阐述了神话的“人化”和“历史化”的问题。从神话学的原理来说,“人化”和“历史化”这两大问题,既是属于神话范畴内的古史传说部分在其演进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又是他在中国古史的辨伪中遇到的特殊性问题。任何民族的神话中,除了古史传说的部分外,还应有数量更大的非古史传说部分,如对自然和社会万物的想象与崇拜。世界各地的后进民族保留下来的神话遗产,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保留下来的或还在口头上流传的神话,已经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过早地人化和历史化的进程,中国古神话中的非古史传说部分大多被改造了或被遗忘了。这一点,顾颉刚在他的时代还没有可能认识到,所以他并没有谈及,这是历史的局限。

  (1)“人化”问题。
  在中国古神话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所谓“人化”现象,不外两种情况:一是把神话中的古神和古人“人王化”了;二是把神话中的动物神“人王化”了。顾颉刚说:

  古人对于神和人原没有界限,所谓历史差不多完全是神话。人与神混的,如后土原是地神,却也是共工氏之子。人与兽混的,如夔本是九鼎上的罔两,又是做乐正的官;饕餮本是鼎上图案画中的兽,又是缙云氏的不才子。兽与神混的,如秦文公梦见了一条黄虵,就作祠祭白帝;鲧化为黄熊而为夏郊。此类之事,举不胜举。……自春秋末期以后,诸子奋兴,人性发达,于是把神话中的古神古人都“人化”了。人化固是好事,但在历史上又多了一层的作伪,而反淆乱前人的想像祭祀之实,这是不容掩饰的。 

  在古神话中,古人对于神和人原本是没有界限的,所谓“人神杂糅”是也。正如顾颉刚在上文中指出的,这种人神杂糅的神话思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人与神混的;二是人与兽混的;三是兽与神混的。古神话的这种原始口头形态下的思维结构,到了春秋之际,“诸子奋兴,人性发达”,他们便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和学说理念,将这些原本属于原始思维的神话构思做了大量的修改,将其中的古神古人都“人化”了,“淆乱前人的想像祭祀之实”。顾颉刚把这次“人化”的浪潮叫做“作伪”,应该说,这是原始神话因外力而发生的第一次变异。

  顾颉刚又说:

  禹,《说文》云,“虫也,从○,象形。”○,《说文》云,“兽足蹂地也。”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样子,所以就算是开天辟地的人。(伯祥云,禹或即是龙,大禹治水的传说与水神祀龙王事恐相类。)流传到后来,就成了真的人王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上一条: ·[刘锡诚]茅盾与中国神话学(下)
下一条: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朱自清
   相关链接
·[李小玲]从“历史演进法”看胡适小说考证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