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
——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09 | 点击数:42126
 


  中国古史上何以出现和盛行“历史化”或曰“爱凡麦化”呢?顾颉刚认为有下列原因:

  第一,古人没有历史观念,只有致用观念。 孔子“只拿了致用的观念来看夏殷,而不拿历史观念来看夏殷,”,“在这种观念之下,与周有关的尚可仅凭传说,而与周无关的自然更不妨让它澌灭了。” “古时虽以孔子之圣知,也曾起过‘文献不足’的感叹,但究竟受时代的束缚,惟有宛转迁就于致用的观念之下而已。”  
第二,儒家和墨家的提倡。

  顾颉刚说:“孔子的思想最为平实,他不愿讲‘怪、力、乱、神’,所以我们翻开《论语》来,除了‘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二语以外,毫无神话色彩。其实那时的社会最多神话。试看《左传》,神降于莘,赐虢公土田(庄三十二年),太子申生缢死之后,狐突白日见他(僖十年),河神向楚子玉强索琼弁玉缨(僖二十八年),夏后相夺卫康叔之享(僖三十一年),真可谓‘民神杂糅’。历史传说是社会情状的反映,所以那时的古史可以断定一半是神话,可惜没有系统的著作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以《楚辞》中的《天问》为最能表现那时人的历史观,但已是战国初期的了。……在《天问》中,禹是一个上天下地,移山倒海的神人,鲧是给上帝禁压在山里的。洪水是开辟时所有;平治水土不是人的力量,乃是神和怪物合作的成绩。有了这个了解,再去看《诗》《书》,那么,玄鸟生商的故事,履帝武生稷的故事,‘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之句,‘殛鲧于羽山’之文,均不必曲为解释而自然发现了它们的真相。” 

  在顾颉刚看来,在战国之前,中国古史的性质,大体是宗教的、神话的。所谓“历史化”的过程开始于战国时代。前面提到的顾颉刚给马伯乐《〈书经〉中的神话》序里提到的孔子对“黄帝四面”、“夔一足”的解释,以及顾颉刚在此前所写的《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一文中提到的“黄帝三百年”的解释,如顾颉刚所说,“出发点虽在辨伪,但是结果则反而成了造伪:造了孔子的假话和古代的伪史来破除神话。” 

  顾颉刚认为,墨子的“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对社会制度的变化发生了重大影响,连与他势不两立的儒家也不能不采取他的学说,而“社会组织的大变动,当然对于思想学术有剧烈的影响,古史传说遂更换了一种面目。”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墨子的尚贤主义影响之下,出现了尧舜的禅让故事。尧舜禅让故事是神话“历史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第三,阴阳五行说的影响。阴阳五行说用了阴阳五行的交互错综所引起的变化,来说明自然界的状况和社会的状态。战国邹衍和西汉刘歆先后创立的五德始终说,不仅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而且对神话传说的系统化、历史化起了重要作用。顾颉刚说:“到了西汉的末叶,刘歆作《世经》,又另创了一种五德始终说,从伏羲的木德为始,以五行相生说为次:木生火,故炎帝以火德继;火生土,故黄帝以土德继;土生金,故少皥以金德继;金生水,故颛顼以水德继;水又生木,故帝喾以木德继;木又生火,故帝尧以火德继;火又生土,故帝舜以土德继;……这样排下去,从伏羲到汉,这五德的系统共转了两次半,比邹衍的原说,丰富多了。因为中国一切学问都是到东汉时才凝固的,所以他的话非常占势力,所有讲古史的书不提伏羲则已,一提到则未有不说他‘以木德王’的。”  阴阳五行说及其衍生的五德始终说,一旦被创立出来,由于适合于帝王们的政治需要,故而很快便大行其道,不仅严重地掩盖了史实的真相,同样也以一种新的神话系统和政治逻辑,严重地改变了神话传说的本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上一条: ·[刘锡诚]茅盾与中国神话学(下)
下一条: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朱自清
   相关链接
·[李小玲]从“历史演进法”看胡适小说考证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