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
——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09 | 点击数:39975
 

  前人把这两句话解作“广致众贤”,“广视听于四方”(《尚书》伪孔安国传),自是合于《尧典》作者的原意。但是这句话里却也包含着几种神话的素质。考《天问》云:“昆仑县圃,其居安在?……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这是说昆仑山上有四方之门,只有西北方的门开启着。《尧典》的“辟四门”“达四聪”,我以为就是从这里来的。在战国时,上帝的传说往往化成尧舜的传说,如上帝殛鲧,变成尧舜的殛鲧;上帝“遏绝苗民”,变成尧舜的放伐苗民等。昆仑山是“帝之下都”,它是上帝传说里的一个地名,所以会与舜发生关系。又舜有重华之号、又有“目重瞳子”的传说,这种传说的原始,或许是说舜长着四只眼睛,所以《尧典》又有“明四目”的记载。例如战国时传说“黄帝四面”,这本来是说他一个脖子上长着四张脸,但是《太平御览》七十九引《尸子》载:“子贡问于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皇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

  经此一解,“四面”的神话就成了“四人治四方”的人事了。这与舜“明四目”的传说的演变何异?这是不是又是一件“爱凡麦”式的历史解释法的例证?

  《尧典》同《皋陶谟》中又有夔的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尧典)“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皋陶谟》)这位夔能使“百兽率舞”,“鸟兽跄跄”,“凤凰来仪”,本领真大极了!但考《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龙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累,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原来“夔”就是这么一个怪物,怪不得他与鸟兽这样关切哩!因为有了这“雷鼓声”的传说,于是讹传“夔”为乐官,仍说这位乐官是一足。有人觉得不合理,替它解释道: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惟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吕氏春秋察传》)

  经此一解,“一只脚”就成了“一个就够了”。这是不是又是一件“爱凡麦”式的历史解释法的例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上一条: ·[刘锡诚]茅盾与中国神话学(下)
下一条: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朱自清
   相关链接
·[李小玲]从“历史演进法”看胡适小说考证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