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春节——祭祀的节日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4 | 点击数:35223
 

(二)天地祭祀
天地祭祀在古代主要是国家公祭,国家每年有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典礼。在早期社会王朝统治者是不允许百姓祭祀天地的,所谓“绝地天通”。即使到了明朝,统治者仍然禁止民众祭祀天神,南京官员曾下令:“除岁,庶民毋得焚纸祀天,糜财犯礼。”(《客座赘语》卷三)但民间年节祭天地的习俗,在清朝以后更为广泛,不仅满族人、蒙古族人要沿袭传统祭祀天神,北方地区的广大汉族在年节祭祀祖先与其他神灵的同时,也要祭天地。虽然没有天地的庙宇,但人们俯仰天地间,觉得天地之灵无处不在。为了感谢天地的荫庇,人们在家供一个天地牌位。胶东人一般在院内南墙上挖一个高约一尺半,宽约一尺的小佛龛,俗称“天地窝子”,里面长年供奉着天地牌位。在山东中部和南部地区,一般在正房外的西窗前垒一座高约三尺、宽约二尺,长约二尺半的平台,谓之“香台子”,以供奉天地牌位。新年期间,家家户户都在院中搭天地棚,祭祀天地神。有佛龛与香台子的,天地棚就搭在佛龛前或台子上。没有的就用席和箔搭一个类似小庙的棚子,外面挂上松柏枝,里面放上天地桌,供上用红纸折成的牌位,称为“天地祃”。新年凌晨,首先拜天地,然后拜其他神灵。三日送身,或元宵节拆棚撤供。(《山东民俗》第347-348页)
晚清北京人年节供天地桌,每到除夕,在庭院布置一长案,供“百分”,百分是诸天神圣全图。在神像前,陈设蜜供一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称为“全供”。初一凌晨接神时,将神像焚化,点香供奉,直到正月十五而止。(《燕京岁时记》)
(三)祖先祭祀
祖先祭祀是春节家祭中最重要的祭祀。祖先信仰在上古就已发生,我们在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尊女神像,这就是我们人类的老祖母,人们供奉她,因为她赐给我们生命,是我们的女性祖先,祖先信仰是从女性开始的,所谓女娲造人的神话就是这一观念的写照。
在以农业为社会生产主业的周朝,对祖先的祭祀更为系统周详。《礼记》中祖先祭祀屡有记载,如上面所说的“大饮烝”就是岁末的宗庙祖先祭祀大礼。祭祀百神的蜡祭,在秦汉时期也演变为祭祀祖先的腊祭,腊者,猎也,“田猎取兽,以祭祀先祖也。”(《风俗通义》卷八)腊祭时间在岁末,因此同时有送旧迎新的意义。在个体家庭发达的秦汉时代,人们重视腊月与正月的家庭祖先祭祀。我们在《四民月令》中可见当时年节祭祀祖先的情形。东汉人腊月的祭祖活动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腊日以稻与鹅向祖灵献祭。腊前五日杀猪,三日宰羊,前二日斋戒、准备祭品、清洁器具、环境,然后腊祭先祖。三天后,出外祭墓。祭事活动结束之后,家族的首脑召请宗族、姻亲、宾客、部曲一道“讲好和礼,以笃恩纪。”联络亲情、友谊,融洽庄园的人伦关系。正月初一,东汉称为“正日”,作为时间重要节点,新年之始,为庆贺人事的更新,感谢祖灵的福祐,祭祖的仪式自然隆重。前此三日,家长及执事都要斋戒;祭祀日,首先请回祖灵,并敬献酒浆,然后家族内成员无论辈分高低、年龄大小都依次列坐在先祖牌位前,欢聚饮宴,子、孙辈都踊跃地向家长进上椒酒,“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热闹的祭祖贺年情景,使人不由想起《诗经•七月》“跻佊公堂,称佊兕觥,万寿无疆”的诗句,这里的公堂大概也就是《四民月令》中供奉有先祖牌位的祖屋,人们在此饮宴贺岁,由此可见中国祭祖团年习俗的古老。六朝以后元旦例行家庭祖先祭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春节:压岁钱
下一条: ·[对话冯骥才]春节假日宜提前一天 民俗文化需悉心保护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徐永安 杜高琴]十堰市东岳古台民间祭祀盛衰记(调查报告)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刘晨]帝王亲祀后土考辨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
·[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