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国人借助繁复而有致的时间制度,形塑了一套特有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体系。该节日体系不仅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协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密切关系,而且作为广大民众极为重要的日常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当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功能。中国特色节日体系,既是民族历史的记忆,也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共同情感。
关键词:节日体系;时间制度;新年;功能
中国人的节日体系是和中国人特有的繁复而有致的时间制度分不开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坐落在时间坐标上,而且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以及人与时间的密切关系。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里,不同的参照体系汇集在一起互相补充,形成一幅纵横交错、多元混成的指示时间的线路图。
一、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与特色节日体系
什么是时间?在哲学家看来,时间和空间一样,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没有物质也就无所谓时间。而在一般人看来,时间是一个过程。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就体现在时间度过的过程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谈的时间具有两种含义:一是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二是事件发生历程的时间间隔。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标识。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了优选的参照系。长的时间周期,并不容易找到可以作为标志的参照物。我们的远古先人,看到谷物成熟在时间长度方面相对固定的周期性,于是就称它为“年”,而这一周期又与季节变换的周期相吻合。最初“年”的写法,正是谷物成熟的象形。
为了使社会群体能有共同语言,能够互相交流和协同工作,人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探索制定共同的时间计算办法。历法的制定从来都是国家行政的大事。我们这里所说的时间制度,其核心部分正是就历法而言的(这里我们单说夏历和公元纪年的所谓公历)。但时间制度不只包括历法,还包括我们广泛使用的其他时间计算办法。历法之所以被称为“法”,时间制度之所以被称为“制度”,是因为大家都把它当作一种成规加以遵守。
那么,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是怎样的呢?窃以为,可以把它比喻成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里,不同的参照体系汇集在一起,互相补充,形成一幅纵横交错、多元混成的指示时间的线路图。它既包括了时、日、月、年、干支纪年、十二属相、二十四节气等计时方法,也包括刻、周、旬等时间计量单元。因为存在着这些独特的时间“线路图”,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同其他一些以宗教纪念日为核心的国家的节日体系存在极大的差异。这种历史积淀的群体性的庆祝活动,镶嵌在中华民族古老的阴阳合历中,深刻体现出中国人与太阳、月亮以及大自然的亲密关系。
中国人的一些节日和月亮圆缺现象有关,这在西方文化中是很少见的。上元、仲秋、除夕,乃至人日、七月七、腊八、腊月二十三,都会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月亮的状态。中国人对月亮有着极特殊与非常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其他民族少有的。每当八月中秋,人们举头望月,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的亲人故友,联想到家庭、家族,联想到家乡、故土、祖国。这种情感是那样地浓烈、那样地温馨!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每到这时都会有一种眷恋故土、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愫。
中国人通过传统节日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清明节为例,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开展的民族传统节日。清明在春分后的第15天,是其后的第一个节气。阳春三月,万物萌生,天气清净而明洁,一切生物(植物、动物,也包括人),萌发出强烈旺盛的生命力。踏青、春游,同时祭扫,是极其普遍的节俗。又如端午节。在中国人的季节划分中,四、五、六三个月为夏季,五月是仲夏之月。寅月为岁首(正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巳为四月,五月即午月。午月午日,故曰“重午”“重五”。午月午日午时(12时),日在中天,所以端午节又有“中天节”之称。是时阳气盛极,阴气初生,故又称“恶月”。在这危机潜伏的重要关节,当然要小心过渡、平顺过渡。邪气萌动,当须辟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如沐浴兰草汤、登高、采药、戴香包、系五彩线、龙舟竞渡等,借助于艾草、菖蒲、艾人、艾虎、艾旗、蒲剑、雄黄酒、朱砂等,以防五毒,以送瘟神。由此可见,无论是清明节还是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它们在核心节俗的设置上,体现的都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和、呼应关系。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整个体系来看,节日在一年的周期中具有严整的分布,循环往替,成为错落有致的体系,而且内涵丰富、多姿多彩。无论是在植物符号方面(如春节的梅花、水仙,清明的柳枝,端午的菖蒲、艾蒿,中秋的丹桂,重阳的菊花),还是食物符号方面(如春节的饺子、年糕,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以及居室装饰和衣物配饰符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不同节日里,还伴随着各自特有的色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诸多竞技与游艺项目,如旱船、秧歌、龙灯、高跷、拔河、划龙舟等。严整的体系、丰富的内涵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得具有悠久历史而延续至今的民族传统节日历久而弥新,装点着、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是广大民众心中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欢乐之歌。
这样一项在广大民众看来极为庄严隆重、不能忘怀的生活节点,这样一个重大而宽阔的文化领域,这样一件加强认同、涵养情愫、展示才艺、增进和谐的大事,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今天,如何从社会功能、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民众情感等各方面,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考量,适当调整现行节假日体系,合理安排传统节日在现行节假日体系中的地位,成为广大民众强烈而响亮的呼声和热切而紧迫的期望。对此,学术界有责任、有义务提供智力支持,同广大民众和有关部门一道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阐发传统节日的现实社会意义和功能,挖掘、提炼和发扬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体系,使蕴藏在民众当中的大量优良的节日习俗成为共享的节日元素,从而让大家向往传统节日、热爱传统节日,使这些节日过得好,过得有情趣,过得有意义,发挥其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方面的积极建设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