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作者:杨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4-12-19 | 点击数:3379
 

近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里用“传统新年”界定的春节即为百姓口头上的“过大年”。

春节是中国多民族共享的传统节日,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代华人在年复一年中身体力行地传承践行、丰富着年文化,年俗亦与时俱新。如今,春节依旧是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最重要的节日,节期长,民俗事象丰富,年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和多样展示。从腊八拉开序幕,到除夕进入辞旧迎新的关键点,再在年后第一个月圆夜的正月十五“闹元宵”中圆满收尾。这期间,人们“忙腊月,耍正月”,不同时间点,忙得各有所重,但始终离不开人寿年丰、万事如意等意象的构建。

年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说文解字》载:年,谷熟也。以谷物生长、成熟的一个周期为一年。又因为有谷物收获,人们要在这个周期点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敬天荐祖、庆贺丰收。年成为岁首后,庆丰祈年的习俗在今天仍然盛行。诸多讲究,可从各地的年俗食品上窥见一二。稻作区的人们喜用米粉做各种糕饼、圆子、年糕等,取其年年高、团圆之意;麦黍产区的人们则擅长用面粉蒸制各式各样的花馍,也因其形或音被赋予吉祥寓意,如面鱼的鱼关联“余”、富余等。人们常说,吃穿用度、丰俭由人,赶逢过年这一特殊时间点时,人们还是要踮踮脚、拔拔高,努力过一个好过日常的富足年。除了要慰劳一年的辛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富足将被视为新年的起点,寄托着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愿景。

阖家团圆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盼念着的过年模式。每年春运期间涌动的人潮都是离家打拼之人“回家过年”这一念想的生动诠释。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丰盛的年夜饭,拣最开心的事情说说,气氛融洽、其乐融融,亲情的流动滋养着每一位家人。这些温暖与抚慰,足以消解日常的劳累之苦和不遂愿的愁。

亲友之间相互拜年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拜年要说“拜年话”:新春大吉、万事如意、健康长寿、运势亨通等等。纵然深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在春节的特殊时间点里,人们会直指那“十之一二”的如意,单选、再放大,互相祝福。吃团圆饭、说拜年话,这些美好图景带给人的心理愉悦和精气神的提振不容小觑。“良言一句三冬暖”,春节为人与人之间构建和谐关系、传递亲情、享受天伦之乐、孕育新希望提供了必要的时空要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万千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汇聚成春节的传承群体,走过历史的长河,于静水深流中打磨三餐四季,踵事增华,成就了中国年,也让中国年的多重文化符号扩布到世界多地,与更多人同享。中国春节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无疑会在国际层面上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引来更多关注,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

在年俗里,渗透着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适应与能动改造,传承着人的智慧创造。“劳作终岁,必求一扬其精神”。春节期间,“一扬其精神”的“高调”在吃、穿、用等很多事象中都有体现。可以想见的是,一个多月后,我们将迎来的第一个“非遗春节”里,闹元宵表演、舞龙舞狮、扭秧歌、跑旱船、抬阁、猜灯谜、转九曲、“走百病”等游艺活动不一而足。而这些公共空间里的活动,又会令人心动,并不由自主参与其中,与大家同频共情、欣享春节。春节申遗成功,对每个人都是极大的鼓舞,激发起满满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提升家国情怀,也必将更加自觉践行年俗的可持续传承,让渐趋变淡的年味儿重新在寻常百姓家浓烈起来。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本文责编:李中彦】

上一条: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下一条: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相关链接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
·[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
·[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