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乌丙安: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31 | 点击数:33152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

         主讲人:乌丙安  
         时间:2004年9月25日

 
中国民俗文化根基及其深刻影响》这个题目,我觉得太严肃了,有点板着面孔说话,既不符合民俗文化的大众化特点,也不符合我的性格。我的学术性格是活泼的和通俗的。其实,我是在给大家讲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童话,讲讲故事。实际上文化就像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活在我们人间。民俗文化是个人类的大课题,中国民俗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大课题,而中国的文化又影响着世界,影响着人类。现在国际上有很多学者,特别是国外的汉学家几乎都在讲,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将是中国的文化,好像世界上人类的文化正在或即将发生什么变化。
 
一、中国民俗文化及其特点
 
(一)什么是民俗文化?
首先说一说我所讲的这个“民俗文化”到底是什么?大家知道,人类文明是从人类的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文化中精英的东西才是文明,是优秀的文化在推动人类进步才是文明,这就是我们国家所讲到的先进文化;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先进文化决不是平平常常地诞生的,自古以来文化就是鱼龙混杂的,“文明”总是和它的孪生兄弟“野蛮”伴生在一起诞生的。聪明的人类居然发明了战争。当我们歌颂居里夫人时,你哪里知道她发明的是杀人的武器。连居里夫人自己都不能意识到这样残酷的后果。高文明、高科技、高进步往往伴生的是破坏自然生态的野蛮,我们也不能想象把炸弹绑在人身上是什么样的痛苦,但就有人这么做,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精神力量在促使他或她,为此而赴汤蹈火,去炸敌对国家的人群。现代文明同时也伴生着现代野蛮。现代战争的野蛮已经使我们很恐怖了,而恐怖战争就更加危害人类。所以当我们探讨文化的时候,应着眼于它的多角度和多侧面。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跟过去有些教授讲的可能有些不一样。我所讲的东西恰恰是另外一面,这个另外一面并不是负面的一面,而是过去人们不大关注的文化层面。这就是我说的民俗文化,或者说是人类文化的根基,是人类最根本的基础文化,日本把它叫做“基盘文化”。我们中国过去往往从文化分层的角度又把它叫做“底层文化”,也就是俗文化,大众文化,它主要是普通老百姓的文化,数以亿计的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我们讲的就是这种文化。这一点,恐怕在座的各位部长、各位领导同志跟我是一样的,其实我们大家都是从这种文化根基中诞生出来的。
人类文化到底怎么来的?这是个重要问题。大家知道,这些年,我们正在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马列主义的各种派别在近现代产生了不少,我国的马列主义学说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践也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有了重大发展。但从哲学层面上来讲,近现代欧洲有一个很有影响的马列主义学派使马列主义哲学特别关注人类日常生活的文化根基,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它不只是在政治经济圈里转,而是更深刻地探索民间日常生活,看看人类对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样解读的,所以他们就从哲学的高度解剖了人类文化到底是怎样结构而成的。 国际上文化人类学界给人类的文化下的定义不下700多种,比较有影响的从大师级学者嘴里说出来的大约就有140多种。各说各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简单地说起来就是我在提纲中引用的说法:人类文化主要由“自在的”对象化的三个彼此不能分离的部分组成。那就是:一是使用工具生产的习惯方式和手段;二是社会生活习惯的传承:三是语言习惯交流的活动;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人们一代传一代约定的习惯体系,也就是人类文化。这个哲学上的定义所说的“自在的”,就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意思。这个定义其实正是民俗学给民俗文化下的定义。它是人类“非物质文化”最重要的基础部分,中国民俗文化也不例外,它是我国文化的主要根基。
这第一个使用工具生产的习惯方式和手段,在作为农业文明古国的中国,主要表现在几千年的农耕传统习惯方式上。比如说中国汉族的“二十四节气” 农事活动习惯,就是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农耕文化周期的代表。北方的“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等等这就是千百年来农民遵守的农耕作业习惯。直到现在老农根本就不看阳历日历,脑子里记着一本活生生的古老的阴历或叫做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按照这个来种庄稼。种庄稼的二十四节气在欧洲是绝对行不通的,只适合中国这块土地的生态。大家看,现在秋分过来了,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分过后,寒露和霜降快来了,几亿农民就要安排这一阶段的农事活动了。这里就有各地不同的很多习惯,把它排到一年四季360天中,让每一天的农事活动习俗,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不用号召,无需动员,自然而然、自在地发展。五千多年的农业大国其实就是这样运转的。同时,还有各民族渔猎生产或畜牧生产的种种风俗习惯在自然地发展。这就是哲学上讲的“自在的”关于生产的民俗文化。
第二个是社会生活习惯的传承。人类的生产习俗,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这些就是诸位最熟悉的民众的千姿百态的日常生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丙安小屋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贺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下一条: ·[讲座]雅卡马印第安人的口头传统及其在促进环境保护中的运用(中国社科院11月6日下午)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才晶]丧葬仪式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