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乌丙安: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31 | 点击数:33237
 
中国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我国政府的工作已经在越来越扩大文化的范围。我们也深深感到,政府过去的文化工作领域很窄。其实,我们中国文化非常博大,文化部门要当仁不让地和相关部门相联合,把民俗文化这一大块重视起来、管起来。民俗文化保护,现在看来是最辉煌的事业。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正是日、韩各国实施保护无形文化、民俗文化遗产的时期。比如说端午节,1967年,我国正是破四旧的时候,韩国宣布:“江陵端午祭”为民俗文化财产第十三号国宝,给予保护。日本保护下来的也不少。明治维新以后破坏的江户时代以前的文化艺术都恢复了。让大家知道一个真正的日本,既发现日本很现代,又看到日本也很传统。现在中国也是这样,我们要保护,要继承,保护好音乐舞蹈不用说,还要把更大文化圈里很多的瑰宝保护好。比如庙会,中国的庙会具有中国五千年农耕文化的特点,但是我们从来不把它拿出来作为文化瑰宝。今年河南省就把伏羲太昊陵庙会确定为省重点保护的试点。如果保护得好,也可能成为世界遗产代表作。因为大家知道,世界上民俗文化集中表现的空间有几大场所,其中中国的庙会文化独具特色。国际上圣诞节的准备现在已经开始了,从九月一日起,所有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无论新教旧教,开始在所有的教堂广场设置圣诞市场了,卖圣诞老人、圣诞食品和礼品,儿童游乐场等传统的圣诞文化活动开始了,直到度过圣诞节。中国现在也过,圣诞夜人群满街走,越过越走样。中国人现在不会过自己的民俗节日,也不会过洋节。青年人都去过西方情人节,对中国最古老,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七夕节茫然无知。农历七月七,牛郎星和织女星在银河上鹊桥相会的夫妻爱情故事,由于这个节日千百年的承载,成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加以保护。这些节日文化遗产,陆续都要进入文化保护的议程。现在八月中秋节到了,从端午节吃完粽子,月饼已经上市。用高价、天价炒作月饼,已经很少有传统的中秋节的文化意识了。人们在议论:完了,再也没有老百姓过的中秋节了。人们吃不上既便宜还好吃的普通月饼了。我们现在把中秋节也过歪了。在世界上最讲“团圆”的就是这个节日,应该传到全世界去。应该让所有的国家都会过中秋节,企盼家家团圆,这不是一个文化瑰宝吗?
(二)在现代科学飞跃发展的环境下,对民俗文化的“自在的”发展,应该格外关注和加强研究,不能任其放任自流。
社会科学界和文化界以往较普遍地轻视民俗文化的研究,偏爱圣贤文化或高雅文化的探讨,这既是一种学术偏向,也是一种文化偏见。民俗学科的发展建设至今还没有提升到应有的地位。我觉得政府对这么博大而深厚的民俗文化,常常是放任自流的。甚至有时候嫌弃它。我认为不能嫌弃,就算它混杂着所谓的低俗的东西,也是这个民俗文化根基派生出来的。我刚才说了,最有文化和最为文明的东西,它都伴生着原始的野蛮。古老的民俗文化从来都伴随着古老文化沉淀的所谓“愚昧”或“野蛮”。
我们刚才讲到的各民族优秀遗产,比如说,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十分动人。蒙古族的长调,也很动听。壮族的山歌也很有名。这些无疑地都是很精美的艺术。但是在广西,人们把古代民间最了不起的歌手刘三姐供奉为歌仙了。为什么呢?因为她把歌唱得出神入化了,人们就尊敬她,崇拜她。所以中国神与仙的出现,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愚昧”的形式,但它很像外国人给伟人雕像表示敬仰一样。妈祖原是南宋时期的渔家女,她治病救人,总是舍药救人,可以说她是“当时的女雷锋”,最后就被人们敬奉为神,大家就跪下来参拜。中国的民俗方式就是用这种办法。所以我们就注意到无论宗教仪式也好,文化艺术活动也好,我们所要保护的遗产里面几乎都有这种信仰的因素,要特别注意分辨出来它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不要一股脑地把它们都看成消极因素,因为那个古老的农耕时代只能这样。
(三)传统民俗文化优秀遗产的知识、技艺应当进入大中小学的课堂,全面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规教育。大学应当设立民俗文化遗产专业,培养这一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四)面对民俗文化自发性的传播蔓延特点,建议政府设立整体综合性的移风易俗对策研究机构,而不是条块分割的单项对策研究单位。它是以调查、观测民俗文化的全局动态为对象进行科学决策研究的机构。从业人员必须既掌握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又有民俗调查作业的实践经验,甚至应当把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纳入到基本国情、国策的研究范围。
(五)鉴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特点,对于那些古老的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风俗习惯或民俗观念,对民俗信仰的各种俗信或所谓迷信等历史文化的难点、重点问题,都要细心地做出科学的分辨。
比如,我到贵州山区去,那里的少数民族有几个寨子,树林非常茂密。像我进去大声说话,他们都告诉我,“小声点!不要惊动了寨神!那里有神。”人们无论家里怎么缺柴烧,也决不动这块树林,因为这里有他们信仰的神。另外有一个地方是打柴用的柴林,你可以到那里打柴。所以至今这片森林保护得非常好。中间有一棵最高大的树,是村寨神所在的神树,村民们要到那里去祭拜。假如我们在这个寨子里指责他们迷信,说他们这是一种愚昧。如果我们用现代文明来批判这种原始思维形式,或者说当地的干部强令他们抛弃那种民俗观念,其后果就是这片森林的命运不堪设想,就会“要想富,先砍树”。一种民俗传统信仰的形式一旦渗透在民族群体中,这个民族就用这种信仰形式去进行自然生态的保护,客观上难道不是一种积极因素吗?
老百姓中自古以来就有的因果报应观念在传承,这是几千年来的生活经验所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就简单地说这是迷信,或者强行把他们批判了,让所有的人都去掉这种观念,那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也就是说:“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这就是这个谚语最后诞生的原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丙安小屋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贺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下一条: ·[讲座]雅卡马印第安人的口头传统及其在促进环境保护中的运用(中国社科院11月6日下午)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才晶]丧葬仪式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