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乌丙安: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31 | 点击数:33233
 
占卜是民俗文化生活中最普遍流行的信仰形式和手段,《易经》占卜其实是一种平衡心理的学问,平衡帝王、圣贤和平民百姓心理的知识和技能。在古代,许多人都或多或少懂得一点《易经》占卦的知识。懂了《易经》八卦的知识以后,人们遇事心理不平衡时,就能立刻用它做出调整。每个上上吉的卦后面隐藏着一点凶,每个下下凶的卦里面也深藏有一点吉,就像“太极图”似的。一黑、一白,像两条阴阳鱼,那个黑鱼里有一个白眼睛,白鱼里有一个黑眼睛。那两个黑白因子一旦扩大了,最后就使白鱼变黑,黑鱼变白。《易经》占卦就是这样,需要懂得卦爻的辩证关系,要懂得祸福相依、吉凶相伴的道理,不要强求出它的具体答案。走江湖的阴阳先生的算卦是对易经的歪曲解读。魏晋南北朝以后把《易经》占卜给弄成神秘化的一种数术。其实《易经》占卜是根据占卦人此时此刻的时间,或者诞生的时间,推算出来该人以后的运气走势,提供你及早注意调整。所以古代人从来不用《易经》算“死卦”。真正懂《易经》的没有问“你看我的孩子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而是要问:我的孩子怎样才能考上清华、北大?怎样就不能考上?占算出成败吉凶两条道来,你照着调整就行了。它的辩证法就在这里。
4、民间文学艺术、游艺竞技活动的民俗,又简称游艺民俗:包括民间工艺、雕塑、绘画、音乐、歌舞、戏曲、游艺娱乐和竞技体育,还有民间口头遗产的神话、故事、歌谣、史诗、谚语、谜语等系列。所以说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最重要的就是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非物质文化的无形资产作为优秀遗产。中国今天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签约国,我们已经启动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现在由文化部、财政部也联合签署了文件,各部委都在协调,很多群众团体也都起来参与了这样一个伟大工程。这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民俗文化大复兴的工程。中国民俗学界也提出,中国民俗文化大复兴的年代来到了,要重新把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珍藏多少年多少代的文化瑰宝抢救出来,包括那些曾经被人们看不起的,那些被认为是粗俗的文化,从音乐到舞蹈,到戏剧,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一个一个地展示出来。
粗略统计,民俗文化的小类过千,细目过万。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的民俗事象,多如牛毛,不计其数。这是文化领域的基本国情,它在全人类民俗文化的总量中也占有较大的份量。总之,把这说完以后,我们就知道民俗文化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而我们过去为什么没有注意它?就是因为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同,它早已被人们习以为常了,我们之所以没有关注它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就生活在民俗文化之中,不以为然了。比如我,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从北京分配到辽宁教大学,在辽宁已经生活了五十年,对东北二人转早就习以为常了。二人转很通俗,有些很粗俗,但是东北老百姓都喜欢。有的地方小剧团甚至有一些过分轻佻的表演,老百姓虽然也有意见,但还是很喜欢它。所以有句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它是在那种民俗文化环境下土生土长、一点点的积累而形成的。二人转拥有它自己的观众群体,东北这几千万人离不开它,它在那里有牢固的民俗文化根基。要了解民俗文化的规律,就要知道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早都是土生土长,逐渐形成的。今天我们喜欢京剧,是逐渐宫廷化、精英化,是提倡的结果。当年的昆腔也是当地的老百姓喜欢。所以出现了那么多的文化瑰宝。
我希望今天在座的领导同志能在业余时间研究一下民俗,为什么鼓动各位研究民俗呢?因为只有民俗是大家与生俱来的一种文化专业,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熟悉自己的民俗。我常常把民俗这种文化比喻成如来佛的手心,你就生活在其中,你跳不出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你看今天的小孩多么“自我”啊,看看现在那些“新新人类”,蹦来蹦去,像孙悟空那样翻十万八千里的跟头,最后依然在如来佛的手心,还在民俗文化之中。
(三)民俗文化的六个特点:
1、民俗文化是从远古原始文化传承而来,所以,以口传心授为手段,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传承性特点,是民俗文化产生发展的最基本的文化传递特点。
2、在空间上向四面八方不断扩散是民俗文化借助地缘关系移动的传播性特点,民俗文化因此形成了许多同质的和异质的文化圈、文化带的分布空间。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首先我们的民俗文化是以族群为单位的。当你到了新疆以后,你马上就能感受到维吾尔族民俗,然后到哈萨克自治州,你就感受到哈萨克族民俗。外国人到了中国,不仅能感受到中国的民俗,还能分门别类地感受到傣族、彝族等等多民族的民俗。所以一定要有这种民族的族群观念,特别要注意各个族群文化之间的混合。新疆的民族文化不完全是维吾尔族的,也不完全是哈萨克族的,都吸收了汉族和其它民族的文化。最近流行一种说法,动不动就讲“文化碰撞”或“文化冲撞”。可能在座的同志们也听到一些学者讲这个文化冲撞。我认为他们只看到了文化冲撞,而忽略了“文化邂逅”。两个民族文化接触以后,互相交流,渐渐融合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你不要我,我不要你。所以现在出现了文化的极端对立,就成为人类很痛苦的问题,成了人类的灾难。但这种对立不会是永恒的,而是会越来越接近的。现在存在着文化极端,文化极端一旦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就会厮杀,就会酿成战争。欧洲有一本书,名叫《战争民俗学》,剑桥出版的,我们还没有很好去研究它。自古以来就有从战争角度研究民俗的。战争作为一种民俗来研究,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古代到现代,民俗文化的族群特性都表现在民族的文化圈里。我们既要注意到文化圈之间的混合和借入,也要注意那些独立文化圈。在贵州,那么多少数民族混合聚集区里面,居然有一部分古代汉族移民在那里有一个独立的文化圈。那个地方叫做屯堡,在那里有任何中原地区都找不到的那么完美的汉族古老习俗,包括穿着打扮和居住。我们要保护不同类型的文化圈,这是人类的历程,人类的脚步。中国各个民族的脚印应该让全世界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民俗文化欢迎各国人来分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丙安小屋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贺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
下一条: ·[讲座]雅卡马印第安人的口头传统及其在促进环境保护中的运用(中国社科院11月6日下午)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才晶]丧葬仪式中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