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
  作者:陈怀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06 | 点击数:32180
 

  他对于民歌的兴趣显然和他早年去日本留学注意民俗学(德文Volkskunde,中文民俗学一称来自日文)有关。根据他的回忆, 1906年初去日本留学,读过日语学校之后,进入立教大学,学习希腊文,读过色诺芬的《远征记》,接触西方古典文化较早,后来翻译希腊文学成绩也不小。他还在日本开始学习文化人类学,并从文化人类学进入到民俗学。据周作人撰于1943 年7 月5 日的《我的杂学》:“我因了安特路朗的人类学派的解说,不但懂得了神话及其同类的故事,而且也知道了文化人类学,这又成为社会人类学,虽然本身是一种专门的学问,可是这方面的一点知识于读书人很是有益,我觉得也是颇有趣味的东西。”他还交待自己是“到东京的那年,买得该莱的《英文学中之古典神话》,随后又得到安德路朗的两本《神话仪式与宗教》,这样便使我与神话发生了关系”。【15】事实上,他接触神话完全是偶然,乃是因为他刚到东京,在住所收到丸善书店寄给鲁迅的该莱(Gayley)编辑的《英文学中之古典神话》,这才对安特路朗的人类学感兴趣。随后在骏河台的中西屋书店买到安特路朗的书。【16】他在1926 年11 月1 日《发须爪序》中提到在东京买到所谓“银丛书”( The Silver Library)中的安度兰(Andrew Lang,即安特路朗)的《习俗与神话》; 【17】随后在1928年所写的《荣光之手》一文中,他已经引用了安特路朗的《习俗与神话》(Andrew Lang, Custom and Myth)中所收论文《摩吕与曼陀罗》。【18】

  周作人接受英国学者好立得(W. R. Halliday)的意见,主张应该注意民间故事和文学史的研究,【19】所以他对于民歌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十分重视。这可能和他注意到赫尔德的民声思想有关。他是最早注意赫尔德文学思想的中国学者之一。周作人早在1908年就提到赫尔德的写作之民声说,他在署名独应的《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文论之失》一文中说:“英人珂尔陲普(Courthope)曰:‘文章之中可见国民之心意,犹史册之记民生也’。德人海勒兑尔(Herder)字之曰民声。吾国昔称诗言志。”【20】此处海勒兑尔即是赫尔德。珂尔陲普(William John Courthope,1842 - 1917 ) 为英国近代著名诗人及文学批评家,牛津大学毕业,后来执教于牛津,有著作多种,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六卷本《英国诗歌史》。周作人之所以把他和赫尔德列在一起,是因为赫尔德1778年完成编辑了六卷本《民歌》(后来改名为《诗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 ,他还早在1773年发表了《论莪相和古代民族的诗歌》。赫尔德的思想影响了格林兄弟,后者正是德国民俗学的奠基者,他们收集出版德国的传说和童话。应该说赫尔德的民声说其实影响到了周作人。

  在赫尔德时代,由于他的倡导,德国近代民俗学和人类学开始萌芽,且两者关系十分密切。正如德国学者林克(Uli Linke)所指出,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都是18世纪下半叶德国学者开始对他者感兴趣而逐渐创立的学科,而民俗学的出现在英国与德国呈现出不同的走向。在英国,因为对印度的征服而开始关注他者,在德国则由于自己的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关注自身和他者之区别,这使得民俗学在德国的兴起与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分不开。林克还提到19 世纪德国学者里尔(Wilhelm Heinrich Riel, 1823 - 1897) ,认为德国浪漫派收集民歌的行为类似于博物学家收集植物标本以及蝴蝶收集者的行为,先收集,然后分类,再标本化,民俗学实际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工具,可以用来推行文化政治政策。这和浪漫派的初衷有不小的差距。德国浪漫派则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身份认同来从民俗学中找到德意志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21】 但是赫尔德本人并没有使用Volkskunde一词。根据鲁茨( Gerhard Lutz)的调查,Volkskunde一词在德文文献中的使用最早出现在1783年汉堡出版的周刊《旅行者》中, 【22】这本杂志主要介绍当时城市上层精英特别是诗人不了解的但又十分重要的乡村生活。总之,赫尔德的民声说实在是民俗学和人类学载近代德国的思想合集。所以周作人辗转从日本学习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其实已为赫尔德民声说在中国的先驱。事实上,在周作人看来,民俗学和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一种学问的不同说法:“风俗研究本是民俗学的一部分,民俗学或称社会人类学,似更适当,日本西村真次著有《文化人类学》,也就是这种学问的别称。民俗学上研究礼俗,并不是罗列异闻,以为谈助,也还不是单在收录,它的目的是在贯通古今,明其变迁,比较内外,考其异同,而于其中发见礼俗之本意,使以前觉得荒唐古怪不可究诘的仪式传说现在都能明了,人类文化之发达与其遗留之迹也都可知道了。”【23】这种将民俗学和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同的看法,反映了该学科在中国出现初期的模糊定义,但其中单以周作人而言,乃是受了赫尔德的思想影响。1920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周作人是主事者之一。1922年《歌谣周刊》创办,周作人是编辑之一,他在12月17日的发刊词中提到了“国民的心声”:“搜集歌谣的目的﹐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学术的﹐即民俗学的研究”;“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数据,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从这些学术的数据之中,再由文艺批评的眼光加以选择,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24】 这里所谓国民的心声应该即是周作人前文所说的“德人海勒兑尔(Herder)字之曰民声”;即赫尔德所编Stimmen derVêlker一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龙与图腾的耦合:学术救亡的知识生产
下一条: ·[孙国林]延安时期文艺期刊风采再现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
·[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
·[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