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
  作者:陈怀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06 | 点击数:26186
 

  所谓了解之同情,其实和赫尔德发明的另一个术语有关,即德文Zeitgeist一词。这个词或者可以译成时代精神,应该是理解赫尔德了解之同情思想的关键词。在他看来,一个特定的时代有它特定的思想、态度、渴望和动力,一个社会就像一个有机体,有它特定的脾气。赫尔德还认为只有顺应这种脾气的历史人物才可能成功,他们的思想才可能被接受。他举例说路德改革正是因为顺应了时代精神才获得成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改革失败乃是因为时代精神反对他。所以历史学家要理解过去,就必须重新活在过去,重建过去,重新思考过去,抓住过去的时代精神。因为时代精神的复杂性,赫尔德认为历史学家必须能够有一种洞察力去认识历史上活动的人们的动机。这就需要历史学家尽可能知道很多历史事件的细节,花很大力气去搜集有关历史的事实。【63】如果了解尽可能多的事实,才可以把它们进行相互连锁的考察,从而重建过去,重新生活其中,真正和古人心息相通。这不是何炳松《通史新义》一书中评论的所谓半含玄学性历史哲学,而是十分实用的史学研究方式。这种处理历史的方式看似十分主观,但以其治学的态度而言应该说十分客观,带有一些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倾向。

  而何炳松在《通史新义》中提到的所谓必要连锁一说, 应该是指赫尔德使用的德文Zusammenhange一词。对这个词,巴纳德有精彩的讨论,他认为这个词反映了赫尔德相信存在历史内在因果力量,但赫尔德也认为历史的这种内在力量十分复杂,所以可能对于历史必要连锁的完全理解是难以实现的,这才需要了解之同情,同情为目的,了解为途径。巴纳德还指出赫尔德把内在性假设的支持建立在形而上学意义的所谓一种超越性的能量上,这种超越性的能量包括所谓历史发展的第一推动( First Cause)以及产生所有存在的核心。【64】 赫尔德描述这种所谓超越性能量的德文是Kraft一词,巴纳德把它也理解为Dasein的神圣源泉。这种关于历史起源和变迁的思想可能是所谓半玄学性质的历史哲学。赫尔德的史学思想有其内在矛盾的一面,他在讨论民族精神时从集体认同出发,强调民族、种族的文化共同性,而在讨论时代精神时则认同巴纳德所说主张时代精神由少数个人引领,但又不承认历史由少数天才创造。赫尔德并不是强调共性而否认个性的思想家,其实在他讨论民族精神时仍然强调的是个性,即民族的个性,特别是德意志民族的个性。换言之,民族精神思想的提出是针对民族个性;而时代精神的提出是针对个体个性。这仍然是他一贯以社会为有机体的思想。

  结 语

  民俗学、国民性的讨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对于民间、民俗的重视在于19 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崩溃,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下层和民间生活。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随着清帝国的灭亡,附属于它的传统精英文化也受到怀疑,因而一些学者比如胡适和陈独秀、周作人等开始寻找保留在民间的文化,将农民阶层语言和传统理想化,寻找传统文化史上不被重视的民间因素。【65】 另一方面,周作人在日本受到日本强势文化的刺激,可能引发了他研究中国民族特性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则通过他对欧洲文学的了解接触了赫尔德的主张和思想,从而使得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因素被引入其著述之中。而近代中国学者笔下一些常见的用于如民族性、国民性、民族精神等可能均受赫尔德思想影响,大多数情况是通过日本学术转折入华,偶尔也有如何炳松等直接介绍入华。周作人在晚年所写的《知堂回想录》中,承认自己早年刚到日本时是民族革命的一信徒,信奉民族主义思想,认为民族主义必含有复古思想,反对清朝,但觉得清朝以前或者元朝以前中华未被少数民族统治前差不多都是好的。【66】他并得出结论:日本在第一次明治维新时是竭力挣扎学德国。【67】明治年间日本学习德国的氛围竟然影响到他,从而使他的撰述中出现了赫尔德的思想。

(原文刊载于《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5 期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龙与图腾的耦合:学术救亡的知识生产
下一条: ·[孙国林]延安时期文艺期刊风采再现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