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27 | 点击数:37084
 
第六折:谁在引领世界新潮流?
这两年中日关系有点陷入低谷,媒体上提到有关日本的事情,多是负面新闻,这个时候,中国人听不得关于日本人的好话。如果我告诉大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推动,与日本学者的大力提倡密切相关,甚至“无形文化”(我们故意把它译为“非物质文化”,就是不用“无形文化”,虽然定义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个概念,最早也是来自于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大家听了可能不痛快。算了,我们还是回到“江陵端午祭”吧,说说韩国的事。
与乌丙安一起受到邀请的民俗学家,还有中国民俗学会的另外三名副理事长陶立璠、叶春生、贺学君,以及其它几位学者。陶先生是这次活动的中方联络人。他们到了韩国之后,受到了韩国方面礼貌而热情的接待,江陵市市长出面,向他们介绍了端午祭的历史和现状。接着是五天的学术研讨和观光访问。
在韩国考察的中国学者,个个感触良多。叶春生此前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时,曾经认为,韩国将“端午祭”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功的可能性不是太大:
 
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有关某国要将端午节申请为本国文化遗产,这在文化圈内已是公开的秘密,我们根本没必要大惊小怪。“申请是它们的权利,但批不批准是联合国的权利”。叶教授认为,某国要联合国批准必须在申报中体现其过端午节的原创性和单一性,但端午节发源于中国,中国以端午节来纪念屈原,有它特定的意义,而且在屈原出生以前,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中国就有划龙舟的习俗,并把端午节这一天定为龙的节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在1953年定下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中之一就是屈原,我们有这么多的历史积淀,端午节在我国有这么多的意义,其它国家是抢不去的。[10]
 
看过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回国之后,叶先生的想法发生了很大转变,他写了一篇《端午节庆的国际语境》,高度赞赏了韩国政府与民众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发出了“可喜可叹”的感慨:
 
一则消息的误导,把端午节庆炒得沸沸扬扬。可喜的是同胞们的爱国爱乡之情,一夜间就被调动起来了,民族凝聚力之强盛,可见一斑;可叹的是,我辈之孤陋寡闻,此端午非彼端午也,文化的交流与资源的共享乃正常现象;可鉴的是,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张扬,力度不同,效果大不一样。此事若能令我们警醒,胡闹一阵,也不枉然。[11]
 
私下里,叶先生更是多次断言,韩国的申报工作“一定能成功。”与他赴韩考察之前的表态判若两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下一条: ·[视频]韩国江陵端午祭
   相关链接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东主才让]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李向振]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