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27 | 点击数:37078
 
 
  关于“愤青”的讨论
(杨早、萨支山)
 
萨支山:
“保卫端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爱东把它定位为一出闹剧,这样,他就能很好地解构“愤青”,这是他这篇文章巧妙的地方。
另外,我还想谈谈“愤青”这个概念。我不是很清楚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好像近几年突然就成为一个流行词了。
以前这个词好像更多地是用在对于体制的对抗上。
也有一种过时了的愤怒,好像时代朝前走了,你落在后面,就开始愤怒。我这么说是因为80-90年代的社会转型导致了人们的心理失衡。
杨早:
80年代的确愤青辈出,但那是一个时代的情绪,到了90年代,愤青就变得更特出,也更像姿态。
也有种说法叫“抗议青年”。
总之,“愤青”现在被定义为有价值判断而缺乏理性基础的群体。
之所以爱东可以用“闹剧”来解构愤青,就是因为“端午事件”非常贴切地证明了这种愤怒的非理性特质。
萨支山:
愤青最主要的价值立场是什么呢?——除了民族主义。
杨早:
我认为是“对现实不满”和“偏好负面想像”。
比如,让韩国“抢走”端午节的想像非常契合弱国心态,直接对应80年代的“球籍恐慌”。愤青给人的印象其实是“脆弱”。
萨支山:
还是可以好好分析一下愤青的心态。
我有时候会留意军事论坛,发现里面的愤青非常多,非常热衷于讨论中国的军事实力如何如何。
还在假想中国如何称霸世界。
杨早:
我觉得愤青心态可以一直追溯到清末,比如陈独秀等激进启蒙者。这与义和团运动不同,启蒙者们已经开始有了对外部世界的完整想像。
萨支山:
愤青现在对外部世界的想象是从哪里来的?从外在知识的源头来说,一是国家利益,一是冷战思维,一是现实的国际政治。
杨早:
我认为他们的外部想象来源于:一、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二、对历史和世界的一知半解;三、救世情怀。
“一知半解”很重要,只有一知半解,才会把什么事都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所以愤青的心态幼稚而单纯,而这种心态很容易为媒体迎合和利用,从而构成舆论暴力。
鲁迅曾经谈到,中国人有一种“想像的自大”,我觉得这是愤青的基本心态。
萨支山:
对,想象的自大,其实这种心态是儿童心态。儿童最喜欢的一个游戏就是做白日梦。
除了愤青,爱东这篇文章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当地政府的角色。
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经济利益?
杨早:
肯定有呀,有形的和无形的都有。
地方政府总是很容易把申遗变成一种“形象工程”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萨支山:
而且这么个关心法,还可能搞出很多伪民俗。
最终也会搞得象张家界那样的不伦不类。
话说回来,愤青就那么关心民俗么?
杨早:
当然不是,只是带动了一种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如果没有“韩国申请端午祭”这个因素加入,愤青大概也激动不起来。
萨支山:
所以这里和民俗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是愤青先有个立场、有个现成的对立情绪,然后不管针对什么事情,他的态度都是既定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一直有这么个感觉,那是从国内对姚明的态度里发现的。
一方“姚蜜”,一方“姚黑”,他们会对姚明有那么鲜明的对立的态度。“姚黑”们把姚明说得非常差,到处挑他的毛病,认为他是被夸大的、虚拟的英雄。
其实看姚明是很容易的,要做到理性评判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一般智商都能达到。
可是我看他们在那里吵,一开始感觉很愚蠢,后来觉得事情可能没有这么简单。
这里恐怕有一些游戏的成分?
杨早:
通过打击公认的偶像来达致一种高大的自我想象?
这么说很像愤青。
愤青就喜欢全盘否定,比如对政府,比如对媒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下一条: ·[视频]韩国江陵端午祭
   相关链接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东主才让]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邓启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真实、多维整体与多脉传承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李向振]作为文化事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外价值实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