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下)
——以彝族史诗研究中的“文本迻录”为例(下)
  作者: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5-09-16 | 点击数:25706
 

25 钟敬文:《六十年的回顾》,原文系1987年钟老为纪念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立60周年而撰,收入季羡林主编、董晓萍编的“世纪学人文丛”之一《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自选集),486~487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 冯元蔚先生与本文作者有亲戚关系,按彝族辈分,我称他为“阿普”(appu),即爷爷。

27 巴胡母木(冯元蔚)、俄施觉哈、方赫、邹志诚整理、翻译:《勒俄特依》,收入四川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编辑的《大凉山彝族民间长诗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8 “若想使一篇民间文学作品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除掉记录准确之外,还必须附有不可缺少的证明材料。对广大读者和研究者说来,这些材料并不比原文次要多少。当你站在博物馆中一个没有任何说明的艺术陈列品面前,你要作何感想呢?不附有必要的说明材料的作品正和博物馆中没有标签的古物一样,只能归作可疑的,最低限度是不确切的材料一类,降低了它的科学价值。这些材料包括:何时、何地、从谁那里记录来的,讲述者(或演唱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讲述者在何时、何地、从谁那里听来的等等。任何一个故事、歌曲都不能缺少这些最起码的材料。如果我们从一个讲述者那里记了许多材料,就应该进一步地了解他的个人经历,可能的话,最好对他讲述或演唱的技巧作些总的评述。一个人选择某个故事或某个民歌除掉是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于他的心理状态、他所处的生活环境,而且在转述这些作品时,常要加上许多自己的(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经受过的)东西。搜集者记录讲述者的个人经历,就是提供材料,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只要搜集者认真严肃地做这一工作,不把它看成是简单的填表格,那么他的材料无疑的会给读者及研究者以莫大帮助的。”引自刘魁立:《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原载于《民间文学》1957年6月号,见《刘魁立民俗学论集》,第165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9 指《勒俄特依》第二个汉译本。即曲比石美、卢学良、冯元蔚、沈文光搜集、翻译,冯元蔚、曲比石美整理、校订:《勒俄特依》,辑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编《凉山彝文资料选译》第一集,内部参考资料。成都:西南民族学院印刷厂1978年7月承印。

30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编:《凉山彝文资料选译》第一集,内部参考资料,第1页。成都:西南民族学院印刷厂1978年7月承印。辑入曲比石美、卢学良、冯元蔚、沈文光搜集、翻译,冯元蔚、曲比石美整理、校订:《勒俄特依》。

31 这两位学者都是看着我们长大的父辈,在彝族文献与文学研究方面颇有专功,但遗憾的是他们已经去世了,因而不能提供他们两人对这一段工作的回顾。

32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编:《凉山彝文资料选译》第一集,内部参考资料,第1页。成都:西南民族学院印刷厂1978年7月承印。

33 详见冯元蔚译:《勒俄特依》(出版说明)。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34 岭光电(1913—1989),彝名牛牛慕理。1913年出生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田坝区胜利乡斯补村,是斯补兹莫(土司)—煖带田坝土千户后裔。1936年毕业于国民政府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后回乡兴办“私立斯补边民小学”,在凉山彝族现代教育史上写下重要的开篇之章,岭光电先生因此被誉为“民族教育的革新者”。1939年任西康省政府中校参议;1942年到西糠省宁属屯垦委员会(驻西昌)任边民训练所教育长;1944年任夷田特别政治指导区(直属西康省)区长,西康省彝族文化促进会理事长;1947年任西康省政府边务专员;1948年被选为国民立法委员;1950年加入“国民革命同志会”并任国民革命军第27军少将副军长。岭光电先生在从军从政之时,对彝族文化进行了一些研究和介绍:1936年和彝族同仁一起编纂《新彝族》一书;1942年发表《彝族倮倮经典选译》(《西康青年》),后来陆续发表《圣母的故事》、《倮倮的怅恨歌》等译著和论文;1943年整理12篇彝族历史、文化、故事编辑成《倮情述论》,引起朱光潜、马长寿、马学良等学者的重视,后来他们彼此在学术上常有交往。1950年4月10日岭率领人马回到西昌,接受解放军整编,受到政府欢迎。1957年,参加社科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4工作队,从事彝语调查、研究工作。同年底,调四川省民族出版社。1962年调四川省民族委员会参事室。“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红卫兵揪回家乡,受到不公正待遇。1978年至1988年,党和政府为岭先生落实了各项政策,实事求是地否定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1978年调四川省民委彝文组工作,岭先生专心致志地从事彝族文化的整理、翻译、研究和出版工作。1981年应邀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古籍编目整理,并受聘至中央民族学院彝文专修班任教,编写、整理了大量的古彝文经典书籍,如《雪族》、《古侯传》、《玛木特依》(《教育经》)和《凉山彝族习俗点滴》、《彝族尔比尔吉》等著作,还撰文阐释许多彝族古语及彝汉文化关系等。1985年着手整理《忆往昔》,经多次修改于1988年出版。岭光电落实政策后被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凉山州政协常委、云南省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顾问等职。1989年2月15日因病在西昌逝世(摘编自《甘洛县志》)。

35 据冯元蔚先生回忆,他1948年在四川边疆师范学校上学时,还读到过岭先生翻译的汉文油印本《勒俄》,当时从译本的长度看,大概只是一个简本。详见本文附录中的《冯元蔚先生访谈录》。

36 见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编译室编《彝文文献选读》,第302页。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上)
下一条: ·[陶立璠]中国民俗学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相关链接
·林继富:《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沈卫荣]美国藏学主流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批评
·[刘一皋]社会调查及学术研究的态度·[纳钦]从传说到信仰:一个蒙古村落民间叙事传统的文化运行
·[陆扬]学术语境的“当时性”与近代中国的书评传统 ·[施康强]愧对乡邦先贤
·[李琳]中国古代英雄诞生故事与民间叙事传统·[施爱东]不宜过度提倡学术创新
·[陈岗龙]《英雄史诗的起源》中文译本的翻译错误·[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
·[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后记·[陈金文]树立学术批评的科学意识
·[施爱东]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批评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简史·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省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上)·[施爱东]民间文学的“概论教育”与“概论思维”
·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 ·博士学位论文: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