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顾定国]中国乡村的城镇化进程
  作者:[美] 顾定国 (Gregory Guldin)   译者:潘争艳/译 严小君/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8 | 点击数:13208
 
较好的运输也已经使一些住宅的散布成为可能。村和乡现在把初中(较低年级的中学)放在更远的地方,由于学校公共汽车可以在10至15分钟内把学生送到学校,而过去村民们一直骑脚踏车。从前遥远和隔离的村民们正在变得接近。相反的,这也意味着有时村民不需要去他们过去到达的地方,因为现在甚至连小村庄都是在货物供应的路线上。
运输很明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部分。在经历经济增长的地区,运输是发展的一个早期竞技场,而且它吸收许多从农业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年轻男人。任何公共运输没有良好发展的地方,摩托车将会填补缝隙;在一个黄埔乡村中,摩托车使用者宣称他们通过运送附近的人们和货物每天大约可以赚到20至30元。“这比干农活或者进工厂打工更好”,他们炫耀地说。
 
信息的流动
 
中国人提高了他们对外界的认识度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更多地参与到与外界相联系的信息流动过程中。长期熟悉中国的观察者对电视机作为人民群众使用的一种新的媒体的出现做了重复的评论,但电视机并不是影响中国人与外界交流的惟一的渠道。印刷的各种杂志远远比以前多,到处都存在,其覆盖率甚至超过电视机。
对大宁管理区的一位邮递员的深入访谈生动地阐明了其中的一些变化。大宁位于繁华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的中心地区,这个地区仅有近二千当地居民,却有成千上万的移居过来的外来工,这些外来工占据了该地区的工业地带和工厂的工作。在1978年,经验丰富的邮递员可以在2个小时内将整个地区信件进行分类,并将信件送出去;但是15年后就变成了全职的工作,而且他还得依赖他的儿子和邻居帮忙派送。以下是他的原话:
订阅的报纸越来越多!许多在工厂的人们都想了解工作信息,所以他们看登在报纸上的招聘广告。《羊城日报》(广州)是最受欢迎的报纸,大约有50份订购,几乎每一个工厂和大约每24个家庭都订阅一份,这份报纸比其他报纸更有趣味性,也有更多的工作信息的广告。还有8人订阅了《深圳特区报》,45人订阅了《南方日报》,9人订阅了香港的《文汇报》(这份报纸尤其为香港、台湾过来的工厂老板所喜欢)。当管理区的陈书记自己订阅了大量报纸时,工厂也订阅所有的这些主要的报纸。我们每天要派送10种不同的报纸共计150份。在1987年,这个地区总共只订阅了30份报纸,只有当地的干部才会看报纸。在1982年,这里只订阅了12份报纸。
在过去,人们把他们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种田上,现在他们有了更多空闲的时间和金钱,他们有阅读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这里没有杂志,但从1985年开始,工厂开始订阅杂志。现在这里订阅了35份杂志,而且全是私人订阅的。最多人订阅的是《家庭医生》《黄金时代》和《电子报》。《电子报》主要是在电子工厂里的女工订阅的。
说到信件,天呀!大概每天有800封。现在有如此多的信件,是因为外来工很多。在1978年,我们每天只需送20~30封,而这些信件大部分都是来自香港的亲戚。在解放前信件并不多。我是从日本侵华时开始就当了邮递员的。每天平均是10封信。到了今天,每天有800封信,超过600封是写给外来的工人的;少数是商业上的信件;几乎全是私人的信件。
在我们走访的地区,都有着相似的模式。在改革时代的开始时期,只有政府官员确定是要从省会和大都市订阅报纸。当这个地方越来越繁荣,许多单位也开始自己订阅报纸。在今天更加繁荣的地区,私人的订阅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兴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他地区稍微落后,私人订阅真正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早期。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华林]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下一条: ·[周启超]克里斯特瓦的“文本间性”理论及其生成语境
   相关链接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
·[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傅灵犀]“身”为“老百姓”:失地老年女性的城乡叙事与群体认同
·[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李旭昕]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神话资源转化
·[林德山]文化转向与叙事嬗变:日照农民画的迁衍与再生产·[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民艺调研的路径与方法
·[马光亭]从农时趋于工时:现代农民的时间与生活·[李渊源]1958—1983中国乡村社会婚姻礼俗变迁探微
·[王晓涛 朱吏]中国农民画标准化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廖榕光]古代农民“报岁”风俗遗存
·[兰玲 李文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空间建构·习近平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
·[张勃]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 “中国农民丰收节”今秋来临
·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李明洁]你也许不知道上海西郊农民画,然而在全国各地农民画里,它却是非常特别的一种
·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郑土有]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