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顾定国]中国乡村的城镇化进程
  作者:[美] 顾定国 (Gregory Guldin)   译者:潘争艳/译 严小君/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8 | 点击数:13212
 
这些水上交通工具也从新的桥下通过,因为它们也是运输改进的一部分。新虎门桥横贯珠江东西,而正在修建的其他桥通过取代渡船服务来减少旅途时间。类似地,一座通过云南西部瑞丽河的新桥已经加快了交通并且使瑞丽城市能够快速向郊区扩展,吸引像勐卯这样的附近的镇。
认识到减轻运输瓶颈的重要性,地方县和乡政府也已经给这样的基础建设投资予优先权。广东的四会县和福建的南靖县,在他们的繁荣沿海邻居外周,都几乎完成了野心勃勃的到达每个村庄的道路建设计划。1978年四会已经有了到达它的主要城镇的道路,但是在1992年的158个管理区中有35个,即那些在山中或横过河流的,仍然没有通路。1992年以前,只有3 个区域缺乏直接的和连续的(没有渡船)道路连接。村庄道路也被加宽以便汽车和卡车进入,特别是附近有工厂的区域。
其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包括在之前完全缺乏的地区创立公共运输系统。湖南南部的郴州市1996年开放了一个新的飞机场,同时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的虎门正在建立一个公共汽车系统。由于公共汽车系统的缺乏,人们只得使用脚踏车、摩托车,以及雇佣到处存在的摩托车驾驶者。至于货物运输,三轮车在城镇的狭窄的道路周围拖运材料,而工厂和地方学校买了自己的货车和公车接送工人和学生。
购买新的交通工具的确是趋势。在珠江三角洲,摩托车已经取代自行车作为个人运输的理想的交通工具。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前个别家庭已经开始购买卡车、汽车和摩托车;黄埔区的一个镇区报道当地拥有5000辆摩托车和超过600辆汽车。在这个及其他的区域,小型货车卸下的乘客将会立刻被一大群拉客的驾驶货物摩托车的年轻男人拉去。中等距离货车可能索价7到10元,而这些两轮车的主人将会尝试让你支付3到4元或者甚至5元,为了一个5分钟的当地路程。
在别处,在较不繁荣的地区,摩托车较少被看到。福建西部的漫边(音译)村民回想了在1978年每个人都想要脚踏车和收音机,以及一个7人或者8人的家庭只有一辆脚踏车的情况。现在,他们自豪地说,每个12岁以上的人都有一辆脚踏车!而且超过40个村民有摩托车。在广东四会,清塘镇报道了摩托车的增加,从1978年的零辆到1991年前的500辆。然而,附近的村庄,更有可能只有十几辆左右。
比较有限收入地区和比较贫穷地区的车辆所有量,我们发现南靖报告有1320辆车辆,四会有319辆(15辆汽车,3辆货车,198辆农用和运输的拖拉机,103辆摩托车);而勐卯镇有248辆(202辆拖拉机,12辆小型货车,9辆卡车,23辆三轮摩托车,2辆出租汽车)。在比较贫穷的地区到目前为止只有地方政府有钱买汽车,而且他们开始把如此有威风的交通工具加入他们的交通工具舰队。举例来说,峨山县的高平乡,在1993年我们的第一次拜访的时候自夸有一辆新的汽车,两辆旧的汽车,两辆吉普车和一辆小型公共汽车。
地方政府相信运输方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一些人强调它们作为中国农村扩展的商业网的交通节点的重要性,而其他人孤注一掷地把发展资金投入新的道路和桥梁的建设以便使商业的连接更容易和更好竞争。1991年当一条新的道路沿着高要西河开放的时候,把大湾镇到地区首府的距离从75公里减至7公里,新的投资基金流进该地区。
更方便的运输意味着人们以一个新的速度在城镇和城市内外移动。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很少旅行到达距离湖南的谭村树镇(音译)13公里远的地区,但是现在他们进行得很频繁。在珠江三角洲,据估计有2万个人每日进入虎门的太平市。
其他的城市都是主要的日常运输中心。人们每天在高要的大湾镇和肇庆市之间往返上下班,由于新的1991年河流道路被建造,每天人数上升到100个,他们大部分是从事建筑工作,坐在公共汽车、货车和摩托车中。在改革时代早期,过去每天只有200个人从在福建的安海镇去泉州市并且只有40个乘客会从安海去厦门。那时,安海远离厦门和泉州之间的主要道路,但是现在一座正好通过该镇的新桥已经提供了另一个选择。90年代早期以前,每天有800人去泉州以及200至300人去厦门。
在大城市中的农村人可能不清楚周围的道路,但是他们使旅行按需要进行。正如一个来自珠江三角洲的中年妇女告诉我们:“我每年只去广州一次或者两次,因此我经常错过我该下车的公共汽车站。但是人们没有像对待广州人那样让我支付额外的钱,因为‘你来自乡下’。他们仅仅告诉我下公共汽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华林]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下一条: ·[周启超]克里斯特瓦的“文本间性”理论及其生成语境
   相关链接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
·[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傅灵犀]“身”为“老百姓”:失地老年女性的城乡叙事与群体认同
·[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李旭昕]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神话资源转化
·[林德山]文化转向与叙事嬗变:日照农民画的迁衍与再生产·[潘鲁生]城镇化进程中民艺调研的路径与方法
·[马光亭]从农时趋于工时:现代农民的时间与生活·[李渊源]1958—1983中国乡村社会婚姻礼俗变迁探微
·[王晓涛 朱吏]中国农民画标准化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廖榕光]古代农民“报岁”风俗遗存
·[兰玲 李文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空间建构·习近平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
·[张勃]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 “中国农民丰收节”今秋来临
·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李明洁]你也许不知道上海西郊农民画,然而在全国各地农民画里,它却是非常特别的一种
·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郑土有]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