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陶立璠]傩文化刍议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16559
 

二、傩的文化学价值

  “文化”一词,在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到目前为止,中外学者给“文化”一词所作的定义不下几十种,聚讼纷坛,莫衷一是。但在习惯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文化”乃是人类群体共同创造的一种行为模式的观点。既然是行为模式,当然它就会限制人们进一步的活动。同时学者们还认为,“文化”这种行为模式,是靠语言、文字和行为传承和传播的,并表现出一定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由历史衍生和选择的传统观念。“文化”所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了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从狭义上讲,包括知识、信仰、宗教、哲学、文字、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等。傩文化作为知识、信仰、宗教、哲学、文字、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的综合体现,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古代,就是在今天,仍然在某些地区,某些民族中保存和流传,并构成地域的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傩是从古延续至今的文化传统。古籍中保存的大量关于傩的记载告诉我们,自商周到汉唐,傩议均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代代相传。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看唐代以前的傩仪模式:

  1. 时间:季春、仲秋、季冬。季冬一次在每年除夕举行,下及庶人,规模最盛。

  2. 主题:驱鬼逐疫,祈禳丰年和人畜平安。

  3. 司祭:方相氏。其他角色:十二兽(或十二神),侲子(几十人、一百多人、五百人不等)。

  4. 范围:主要在宫廷举行。乡傩平民百姓均可举行。

  5. 特点:方相氏、十二兽均载假面具,手持戈、盾、剑、戟、麻鞭等。鼓乐相助,口诵神词、咒语以驱鬼。

  宋代以前的傩仪大抵不脱离如上模式。宋代以后,傩仪的时间、主题、范围、特点均没有大变化,但方相氏、十二兽、侲子等角色消失,由皇城司诸班直、伶人充任各路神将,这一点《东京梦华录》、《梦梁录》叙述较详。

  《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的记叙告诉我们,傩仪形式自宋代开始扮相日趋丰富,而且呈现出原始宗教(主要是巫术)与道教融为一体的现象。由此渐渐形成傩仪的现代传承模式。在此,我想用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调查的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资料和笔者赴德江考察傩戏所得的感受来勾画现代傩仪模式,与古代傩仪模式加以比较。

  德江土家族傩仪模式:

  1. 时间:不固定。一般在秋收后至冬季举行。

  2. 主题:治病、消灾、求子、保寿、祈求五谷丰登。

  3. 司祭:端公(巫师),土家族称土老师。参加者为傩戏演员。

  4. 范围:只在民间流传。

  5. 供奉: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又称三元;傩公、傩母(又称伏羲、女娲);司坛图(师承世袭)。此外供奉多神,如家先神、生产生活神、疾病神等。

  6. 表演形式;由端公主祭开坛,其法事程序为:开坛礼请、发文敬灶、行坛洁净、立楼点兵、搭桥、放兵、安营扎寨、开红山、收兵招魂、上熟、造船、打火送神等。最后由演员演出傩戏剧目。演员均戴假面具。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中国的海神信仰与民间的造神心理
下一条: ·[陶立璠]中国傩文化的民俗学思考
   相关链接
·[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林安宁]中国环北部湾傩书的口头艺术特点及对中原傩文化的融通·[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
·[宋明艳]日本学界傩文化研究文献辑录:学者群像与成果述评·[黄清喜]论鸟崇拜的升格与降格
·[孙金菊]回族民俗医疗体系研究刍议·[张兆林 张宪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民间资本刍议
·[刘家训 王全宝]《民间文学大系》的吸纳编撰原则刍议·[刘百灵]洛阳明清时期乡村碑刻刍议
·[柯玲]民俗视角中的农民工研究刍议·[雨山]奶奶神现象刍议
·[王逍]畲族民族性格刍议·[谈思嘉]南京白局现状分析及保护传承对策刍议
·[张节末]《诗经》程式化叙事刍议·[刘魁立]文化生态区保护问题刍议
·临武傩文化:源自千年古村的“戏剧活化石”·[叶春生]广东禾楼舞:巫文化与傩文化结合
·[孙军]哈尼族传统节日中的傩文化事像·[李自然]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及特征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