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陶立璠]傩文化刍议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16386
 

  通过如上两种模式比较,我们会发现古文献记载的傩仪模式和现在仍在民间传承的傩仪模式,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但核心内容仍承和延续下来。如举行傩仪的时间大都在冬季;古代由方相氏主祭,现在由端公;演员都戴假面具;作摊的目的为驱鬼逐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不同的是古代傩仪往往存有单纯的目的性——驱鬼逐疫。表演严肃、庄重,充满神秘和巫术气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惭进,现在民间传承的傩仪,巫术和宗教气氛越来越淡化,娱乐因素加强。如德江土家庭傩堂戏演出,基本上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开坛部分,宗教色彩较浓;戏剧表演部分是世俗化的。面具虽然光怪陆离,内容却是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这一点从表演剧目中可看得十分清楚。如《秦童》、《武先锋》、《关爷斩蔡阳》、《刘高行医》、《王大娘补缸》、《郭老幺借妻回门》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宗教戏中,如《开山莽将》、《梁山土地》、《引兵土地》等戏演出中,表演幽默、滑稽,有时在道白中揉进许多亵渎神灵的台词。

  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历史悠久。据全县三十一个乡调查,有傩坛戏班子六十一坛,表演者三百多人。有的乡傩戏班遍及各村,可见群众基础这深厚。关于傩堂戏传承的历史,据土老师张金辽保存的“司坛图”表述已传承二十六代。如果用民俗学系谱推定法按二十五年为一代推算,约有六百多年。现在使用的面具大约也是二百多年前制作的,“文化大革命”中土老师们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从德江傩堂戏的传承历史、环境、内容、特点来看,在南方傩文化流布中,是十分典型的,它所提供的傩文化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第一、傩的文化史价值。

  傩本是一种原始鬼神观念的体现,是民间的产物。我们今天从《周记》、《礼记》等古代典籍中看到的有关宫廷傩祭的记载,已是民间傩祭的高一级发展,它不仅走向宫廷,而且规模盛大,几乎成了统治阶级的专利品。但是国傩(主要在宫廷)并不能代替乡傩,乡傩是真正值根于群众土壤中的宗教仪式,这就是当史籍中关于宫廷摊仪记载消失之后,群众中,特别是在边远、文化落后的农村仍保存傩仪的根本原因。从这一意义上讲,我国南方地区的傩文化,不仅延续了傩的发展历史,而且保存了文化史研究的活的社会化石。

  除纵的方面外,从横向上,傩文化曾给予中国文化发展史以多方面的影响,如宗教、文学、艺术、风俗文化等。在宗教方面,傩祭主要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神。傩戏开坛所供奉和礼请的诸神,许多又是道教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创立和发展中吸取了许多民间的原始宗教因素。这说明傩文化对道教诸神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道教自上而下吸收傩文化,傩文化又自下而上融合道教文化,这就形成傩文化与道教文化合流的现象。此外,傩文化客观上对中国民间文学起了保存作用,傩祭的诵词中,经常出现开天辟地、洪水滔天、兄妹结婚等神话传说,比如流传于德江的手抄本《三元和会》中的《中元和会》部分就是如此。

  第二、傩的民俗学价值。

  傩文化的原始形态是傩祭。傩祭是原始巫术的表现,也是民俗事象之一。古代的乡傩是一种群众性的民俗活动。今天的傩堂戏演出也是民俗活动之一。在我国南方,如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少数民族地区,傩戏的演出和许多民俗事象均有联系。如壮年夫妇无子要请端公(巫师)“冲傩”,这是求子习俗;人生了病要扎“茅人”冲消灾难,行驱赶巫术;老人生日“冲寿傩”,祈求高寿;孩子少、多病人家要“打十二太保”、“保关煞”,以保小孩健康成长。凡此种种都与人生仪礼这一重要民俗事象有关。而傩戏的演出本身又和民俗宗教、农业生产等风俗结合在一起。

  第三、傩的戏剧史价值。

  戏剧史家们,对傩戏的传承和演出向来寄予极大的热情,称它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此中的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因此傩戏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保存了十分古朴的风格。首先,傩戏的演出是和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保存了戏剧最为古老的传统。农业民族宗教崇拜性戏剧,与纯娱乐性戏剧不同,它把庄严的内容融化到表演中去,使观众理解到这种演出是为农业丰收和家宅平安而祈求神灵保护。其次,傩戏的面具艺术在中国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傩戏面具大都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设计的,虽有夸张,但接近生活的真实,表演也不象宗教戏剧那样神秘,少恐怖,给人一种亲切感。其三,傩戏面具表现出戏剧历史发展的痕迹。傩的起源始于巫术,这种巫术活动又和农业民族的丰收仪式结合在一起。根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宋代以前,傩活动和人们的巫术信仰保持一致。宋代以后,方相舞、十二兽舞和侲子消失,教坊伶人的表演渗入傩祭中来,傩祭的娱乐成分大大加强,于是傩戏在傩祭、傩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此时面具的巫术力量消失,表演只是为了使戏剧效果更完美。

  第四、傩的认识价值

  傩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是农业社会,而且是简单的农业社会。在人类学研究中,有时将简单的农业社会称为“面具文化”。人类学家透过面具文化,探讨巫术与农业社会的关系,即庄严的面具文化中所包含的农事信仰,有时甚至将面具强加于丰收神,演员戴面具表演,演技越高,丰收神的性格便更为完美。傩戏的表演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农民的信仰贯穿于傩戏演出的始终,所以通过对傩戏表演形式、特点的考察,可以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的信仰、习俗和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中国的海神信仰与民间的造神心理
下一条: ·[陶立璠]中国傩文化的民俗学思考
   相关链接
·[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林安宁]中国环北部湾傩书的口头艺术特点及对中原傩文化的融通·[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
·[宋明艳]日本学界傩文化研究文献辑录:学者群像与成果述评·[黄清喜]论鸟崇拜的升格与降格
·[孙金菊]回族民俗医疗体系研究刍议·[张兆林 张宪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民间资本刍议
·[刘家训 王全宝]《民间文学大系》的吸纳编撰原则刍议·[刘百灵]洛阳明清时期乡村碑刻刍议
·[柯玲]民俗视角中的农民工研究刍议·[雨山]奶奶神现象刍议
·[王逍]畲族民族性格刍议·[谈思嘉]南京白局现状分析及保护传承对策刍议
·[张节末]《诗经》程式化叙事刍议·[刘魁立]文化生态区保护问题刍议
·临武傩文化:源自千年古村的“戏剧活化石”·[叶春生]广东禾楼舞:巫文化与傩文化结合
·[孙军]哈尼族传统节日中的傩文化事像·[李自然]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及特征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