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陶立璠]傩文化刍议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16490
 

  《后汉书·礼仪志》云:“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贵族)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1]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会;郎中、尚书、御史、谒者、虎贲、羽林郎将执事,皆赤帻,卫陛乘舆,御前殿。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凶,(月 弗)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凶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肝肠,女不急去,后者为娘。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挂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傩人师。讫,设桃梗郁垒苇,苇毕,执事陛者毕。苇戟桃杖以赐公卿、将军、诸侯云。”

  隋代依傩之旧制。《隋书》云:“齐制:季冬晦,选乐人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为侲子,合二百四十人。一百二十人赤帻,皂褠衣,执鼗;一百二十人赤布裤褶,执裨角。方相氏黄金四目,熊皮蒙首,玄衣朱裳,执戈杨盾。又作穷奇、祖明之类凡十二兽,皆有毛角。鼓吹率之,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其日、戊夜三唱,开诸里门,傩者各集被服仪仗以待事;戊夜四唱,开诸城门,二卫皆严。上水一刻,皇帝常服即御坐,王公执事官第一品以下,从六品以上倍列预观。傩者鼓噪入展西门,徧于禁中,分出二上阁,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暄呼周徧前后,鼓噪出展南门,分为六道,出于郊外。”

  唐代的大傩之礼仍有方相氏出现,但从整个傩祭队伍的组成和分工上,已出现差异。

  到了宋代,方相、十二兽、侲子诸角色已从傩祭中消失。在傩祭基础上形成的傩舞大为发展。除夕之夜的傩仪,由皇城亲事官诸班直和教坊伶人表演。《东京梦华录》卷十云: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访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崇出南薰门外,转龙湾,谓之‘埋崇’而罢。”

  宋代以后,傩仪中常出现装扮钟馗之类作戏剧表演,是古代傩仪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变。如上文献记载使我们看到傩的形式演变轨迹经历了由傩祭——傩舞——傩戏的发展。傩的主题演变轨迹经历了由驱鬼——娱神——娱人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原地区文明的不断开发,见于文献记载的规模宏大的傩仪,不仅从宫廷,而且从广大的中原地区悄悄消失。现在只有在春节习俗中可窥见一斑。如:燃放爆竹、贴对联(原为桃符)、守岁等,无不与傩祭有关。

  从傩的产生我们知道,它本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活动。傩祭总是和祈禳农业丰收,人畜平安的风俗紧密相关。此外,古代的傩祭,特别是腊月除夕举行的大傩,下及庶人,是一种全民性的祭祀活动。所以古老的傩仪虽然在中原地区消失和变异,但在一些边远、交通闭塞的地区,会借巫术和农业祭祀活动而保存下来。

  我们在考察我国南方各民族的民俗事象时,不难发现傩文化的残存仪式。如安徽黄梅戏的传统曲调中,保存有“傩神调”,湖南的“傩堂戏”、“傩愿戏”、湖北的“傩戏”,贵州的“脑壳戏”、“傩坛戏”、广西的“师公戏”等,无疑是古代“乡人傩”的演变、发展和延续,同样也是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戏剧史研究中,人们习惯把“傩戏”称为我国戏剧的活化石,不无道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中国的海神信仰与民间的造神心理
下一条: ·[陶立璠]中国傩文化的民俗学思考
   相关链接
·[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林安宁]中国环北部湾傩书的口头艺术特点及对中原傩文化的融通·[宗学良 李琦]甘肃永靖傩舞的黄河文化解读
·[宋明艳]日本学界傩文化研究文献辑录:学者群像与成果述评·[黄清喜]论鸟崇拜的升格与降格
·[孙金菊]回族民俗医疗体系研究刍议·[张兆林 张宪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民间资本刍议
·[刘家训 王全宝]《民间文学大系》的吸纳编撰原则刍议·[刘百灵]洛阳明清时期乡村碑刻刍议
·[柯玲]民俗视角中的农民工研究刍议·[雨山]奶奶神现象刍议
·[王逍]畲族民族性格刍议·[谈思嘉]南京白局现状分析及保护传承对策刍议
·[张节末]《诗经》程式化叙事刍议·[刘魁立]文化生态区保护问题刍议
·临武傩文化:源自千年古村的“戏剧活化石”·[叶春生]广东禾楼舞:巫文化与傩文化结合
·[孙军]哈尼族传统节日中的傩文化事像·[李自然]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及特征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