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施爱东]清明节:拥抱自然的春天仪式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2 | 点击数:61368
 
 
 
2.清明节:文化节日对时间符号的让步
节气清明只是个时间节点,这个节点依据地球绕太阳运转规律而定,因此是各地通用的一种时间系统。但是,由于各地所处纬度与地势的不同,各地在清明这一天的气候条件是不一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早已“清明时节雨纷纷”了,可黄河中上游以及北方地区依然还在对“春雨贵如油”的期盼之中,因此各地的农事活动并不一致,或者说,老天并没有赋予人们一致性行为的先天条件。
所谓节日,一定得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一致性行为纲领,大家不约而同地在这一天共同执行某一行为,这样才会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否则,我把这一天当作团聚日,眼巴巴地赶回家,可你却把它当作踏青日,收拾东西出门去了,大家凑不到一块,玩不了集体游戏,那就和平日没有区别了。
节日之所以能够成为节日,就是因为大家约定俗成地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玩同一个游戏。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清明只是一个依靠数学分割而派生的时间节点,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内涵。我们翻看唐代以前包括《荆楚岁时记》在内的各种岁时文献,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清明这一时间点上的节俗记载,这就证明了我们的判断基本上是对的。
唐代以前,人们只是把清明当作一个记录时间的节点。古人创造了“清明”这么一个优美明亮的词汇,本意只是指春天到处,万物洁净清嘉,处处生机萌发,阳明之气已冉冉展开。但是,古人并没有为这一天制定什么特别的游戏规则,或者说,这一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内涵,它位于春分后的第15天,和第16天第17天没有什么区别。
可是到了唐代,清明这天却突然成了一个盛大的春天仪式。扫墓和踏青游春,几乎成为清明这一时间节点上的必修课程。清明由“气”转“节”,历千百年而不衰。
那么,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看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泾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家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诗题告诉我们,这是寒食节,可是,诗中却说,节日的种种活动,分明与清明和上巳无异。
寒食、上巳和清明挨得太近了,入晋以来,诗人就常常把这些节日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张华的《三月三日后园会诗》“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逸豫,桑麻滋荣。纤条被绿,翠华含英。”诗中三月三(上巳)与清明并举。沈佺期《岭表逢寒食诗》“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阳新甲子,何日是清明。”则是寒食与清明并举。
学者们一般认为,清明节俗是由清明吞并寒食节、上巳节两节的风俗而来。因为这两个节日都是古代的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他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可变的文化节日让渡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
另外,清明的稳定性与它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也有很大关系。
几乎所有古老文化的国家,最初都是用阴历记时的。所谓阴历,也即月亮历。月亮盈亏朔望的周期非常直观明显,人们很自然就会把月亮绕地球一周(29天半)的时间设定为一个时间周期,也即中国农历中的“一个月”。但是,月亮绕地球12周(即12个月)只有354天,与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年)的365天合不上,也就是“12个月”比“一年”要少11天。下一年如果照着上一年的时间来从事农业生产,那就等于提前了11天,农民播种要是早播了11天,种子和秧苗就会全被冻死,这一年就别想吃饭了。所以,阴历是需要通过闰年闰月不断调整的时间系统,它不能直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能够直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只能是阳历系统,而24节气正是中国的阳历系统。节气的农业功能决定了它的权威性和稳定性,清明是不可能让步的。
那么,寒食节与上巳节又是怎么回事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
下一条: ·[张勃]从寒食节的兴衰看官方与民间合力对习俗的影响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