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施爱东]清明节:拥抱自然的春天仪式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2 | 点击数:61366
 
 
15.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
清代末世,清明节的繁荣盛大逐渐式微。清末《燕京岁时记》云:“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许多古代的游艺习俗“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因为清明节到了清代末世已经式微为单纯的“扫墓节”,《燕京岁时记》作者显然颇有感慨,因而只得引《岁时百问》来重新强调什么叫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清明节的欢乐和繁荣景象大都是在盛唐时期形成的。宋代承平,相沿成习,故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的太平景象。
盛世清明,是阳光的清明、春天的清明,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清明,也是大唐盛世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大唐盛世社会稳定、国富民强,尤其是“寒食连清明”的假日黄金周给市民留出了大量的节日时间。唐代人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财富去享受这美妙的春天。唐代的文化娱乐事业空前发达,唐代人不仅新创、改装了一批游艺活动,更把前代的许多贵族活动推广为普通市民的大众娱乐。
直至明代,清明仍是一个充满欢乐情调的春季大节。据明代《西湖游览志馀》的描绘,每适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斛斗、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而外方优妓、歌吹、觅钱者,水陆有之,接踵承应。又有买卖赶趁,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采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鼗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是夜人家贴‘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之句于楹壁间,谓如此则夏无青虫扑灯之扰。”
至清代末世,各种游艺渐次退出清明的舞台,大好春天只剩了慎终追远和借墓游春。1935年,弱势的民国政府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颇有些无奈地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
彼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危机日渐深重之时,为了凝聚国内的各方力量,1933年,时任国民党宣传委员会主任的邵元冲提出公祭黄陵。1935年清明节,国民党率各界民众5000余人公祭黄陵,发出中华民族“复兴之大谊”的强烈呼声,并将清明节定为“民族扫墓节”。1936年,西安事变为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提供了可能,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特派代表林伯渠前往参加“民族扫墓典礼”。
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把清明节当作一种政治仪式,借助了“黄帝”这样一个共同的神圣符号,向全国人民宣示共同抵御外族的决心,并以神圣的名义相互制约内部矛盾,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在那充满忧伤与悲愤情绪的时代,怀旧的文学家们舍弃了那些充满欢乐情调的清明诗词,单单拣出一首忧伤中挣扎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反复咀嚼,要的恰恰是那种“欲断魂”的催情效果,通过“遥指杏花村”的朦胧意象来给予自己一点点温暖的安慰。杜牧的《清明》就这样被经典化了。
清明,一个纯粹春天的节日,正是阳气日渐升腾的日子。尽情地享受这大好春光,才是最高的天人和谐。可是,弱国无清明。面对春天,国人却只能跪在祖宗墓前哭泣,不由得我们不感叹清明之和谐、昌盛与否,实乃折射着国道之盛衰。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日渐崛起,民族危机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民众需要休养生息。当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我们更应催护新生。欣逢盛世,我们更有理由张开双臂享受这春天的清明。
所谓歌舞升平,只有具备了“升平”的前提,“歌舞”才成其为一种自然、和谐的人性抒发。太平盛世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们爱玩、会玩,甚至能把纯粹的娱乐活动玩成一种精致的文化现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
下一条: ·[张勃]从寒食节的兴衰看官方与民间合力对习俗的影响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