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施爱东]清明节:拥抱自然的春天仪式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2 | 点击数:61291
 
 
12.柳条:清明的节日标志
关于清明插柳的记载盛见于宋代,《岁时杂记》说:“今之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尤盛,无一家不插者。”《武林旧事》也说:“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居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稒于柳上。”武林即是临安,今天的杭州,南宋的京城,当时已经盛行清明插柳,家家屋檐下插得到处都是,可惜人人都到西湖边上折柳,把湖边柳树折得不成样子,故当时即有诗云:“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插柳之风虽盛行于宋代,可宋代人都把它说成是源于唐代的习俗。
依唐代改火制度,寒食禁火,清明出新火,新火一出,皇上会将新火恩赐给少数宠幸大臣和皇亲国戚。传说新火是用柳条传出的,清明这天能得皇上赐火者,无不感到万分荣幸,火种传下之后,得赐新火的大臣,都把传火的柳条插在门前,以示炫耀。于是,插柳被赋予了吉祥富贵、飞黄腾达的象征意义,后人争相仿插,相沿成习,遂成风俗。
唐皇赐火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唐诗中光是以《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为题,就有大量存诗,郑辕的诗这样写道:“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漏残丹禁晚,燧发白榆新。”史延的诗也说:“上苑连侯第,清明及暮春。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颁赐恩遇洽,承时庆自均。”
但是,我们谁能想象一根青涩的柳条点上火之后,不熄不灭,还能从皇帝颁火处传到自己家的接火处呢?可见,柳条传火多半是出于宋人对于大唐盛世的想象。
从现存的唐诗来看,唐人应是以蜡烛传火,柳条接火的。我们还是找些题为《清明日赐百僚新火》的唐诗来看看,韩浚诗说:“朱骑传红烛,天厨赐近臣。火随黄道见,烟绕白榆新。”这首诗清清楚楚地说明了“传红烛”。另外,王濯的诗也说:“御火传香殿,华光及侍臣。星流中使马,烛耀九衢人。”试想想,能够“烛耀九衢”的,一定是皇家气派的大蜡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路上不熄不灭,安全地把皇上的恩宠传遍九街十巷。受赐者用白榆或者柳条接火,所以王濯诗说:“焰迎红蕊发,烟染绿条春。”史延诗则说:“翠烟和柳嫩,红焰出花新。”当然,接火的柳条承受了御赐新火,因而沾光戴辉,值得炫之门楣房檐,那也可能。
儿童则往往将柳条编成柳圈,“戴柳圈”“吹柳哨”,据说能保佑平安吉祥。插柳戴柳在宋以后,蔚然成风,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录一则谚语称“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至今还有许多地区流传有相近的谚语异文:“清明不戴柳,死后变猪狗”,说明崇柳习俗在自宋代以降已经成为一种半强制性的社会风习。
我们可以细数柳枝有许多特点或优点,至于古人为什么选择折柳枝插于门上,我们已经很难猜测其原因了。可能有必然的原因,也有偶然的因素,但有一点是无疑的:正因为后人不了解插柳风俗的起源,所以为插柳风俗找来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一说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并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象征意义。
一说晋文公焚烧介山之后,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大柳树烧死了,晋文公非常伤心,从此以后,每年寒食禁火,要将一枝柳条插在门前,以为介子推招魂,并示纪念。
一说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清明为期,戴柳为号。”后来虽然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戴柳和插柳的习俗却一直保存下来了。
一说黄巢起义后,杀人如麻,某年清明杀至某地,看见一个妇人抱着一个男孩急走避祸,后面有一个更小的男孩哭着喊着跟着,那妇人却不看不顾。黄巢见状大怒,把那妇人捉来审问。妇人解释说,手中抱着的,是丈夫前妻的孩子,后面跟着的,是自己的孩子。只因为妇人家无力两者兼顾,只好狠心舍弃自己的孩子。黄巢听了,大赞其为“义妇”,让她安心回家,只要在自己家门前插一柳枝,义军一定秋毫不犯。妇人回村,好心将这一良方告知四邻,于是,家家门前插柳,平安大吉。从此,家家户户年年清明插柳。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清明不插柳,死在黄巢手”的谚语。
一说插柳是因为受佛教影响。观音菩萨以柳枝洒水普救众生,人们认为柳枝可以用来祓除避邪、禳灾解厄,柳枝因而被称为“鬼怖木”,也即连鬼都怕,北魏的《齐民要术》即已记载“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
一说插柳于门,簪柳于首,可以免虿毒,辟瘟疫。《山堂肆考·时令》记载,每年三月三日,唐中宗在渭水南举办祓除仪式,赐给群臣每人一个细柳圈,据说带着它可以免除趸毒。至今,山东一些地区还有将柳条插在床头以避蝎子、蚰蜒等虫害的做法,人们手持柳条在墙角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念:“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一说把柳条插于屋檐下,可以用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之说。
一说戴柳可以驻颜留春。宋人赵鼎《寒食书事》云,“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明代《乌程县志》记录一则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嘉录》则做了更详细的解说:“妇女结杨柳球,戴髻畔,云红颜不老。”所谓“戴柳留春”,妙龄女子多以青青柳枝来表达自己对于青春的热爱和挽留。至今仍有“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条活百九”的谚语流传在农村地区。
一说可以“明眼”,《梦粱录》说,“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萧放解释其意为“也即能明辨鬼邪,看住家门。”后世多望文生义,认为“明眼”是指能让眼睛更明亮。清道光《遂溪县志》就说:“清明日折柳枝悬门,并插两鬓,曰明目。”江苏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山西解州在清明期间要停止一切女红,据说此日动针线者,会成为瞎子。这些俗信,大概都是从“插柳明眼”的理解中生发出来的。
萧放认为古人选择柳枝避邪,主要因为柳树是春季应时佳木,得春气之先。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柳树最先吐出新绿。所以杨柳常常被用来作为春天的标志。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之感,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强旺,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并非普通树木,它有着神奇的象征功能。
宋代以降,柳条几乎成了清明的节日标志。时至清明,不仅家家门前插柳,路上行人也将柳枝插于车马座前。儿童把柳条编圈戴在头上,姑娘们专拣了鲜嫩的柳条插在鬓角别在身上,人人折柳、插柳、戴柳、吹柳哨。
清明柳条需求量大,一时洛阳纸贵,于是派生了柳条贸易。每至清明,总有走街串巷兜售柳条的小商小贩,专将柳条卖与那些妙龄女子。今人《芜湖古今》称,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清代诗人杨韫华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
下一条: ·[张勃]从寒食节的兴衰看官方与民间合力对习俗的影响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