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施爱东]清明节:拥抱自然的春天仪式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2 | 点击数:61350
 
 
6.扫墓:悲欢交集的祭祀仪式
扫墓是一种礼制,可是,早期的祭祀礼仪中并没有墓祭习俗。上古礼制非常讲究,公元前549年发生过这么一件事,齐庄公发兵攻打莒国,一名叫做杞梁的前锋在战斗中牺牲了,齐庄公班师回国的时候,在郊外遇到了杞梁的妻子(“杞梁妻”就是“孟姜女”的原型),于是遣使表示吊唁,但是,杞梁妻不接受这种吊唁方式,她说:“如果杞梁是个有罪之人,那也不必吊唁了;如果他没有罪,那他还有宗庙,我不能接受这种郊外吊唁的方式。”齐庄公听了,不得不亲自到杞梁的宗庙去开了个正式的追悼会。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得知丈夫死讯,极度悲痛的时候,还能保持高度理智,为丈夫争取追悼会待遇的“谨守礼法”的妇人。杞梁妻的持礼不哭,以及坚持宗庙祭祀的做法,在古人看来,是非常“知礼”的妇女模范。
关于扫墓的起源问题,古人很早就开始把它纳入学术研究的范围了。《左传》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国家祭祀自古以来就是重大的政治事件。但是,国家祭祀最根本的目的并非单纯地纪念祖先,而是作为一种权力象征、秩序象征的仪式政治。往往地位越高,宗庙越多,祭祀越是频繁。《礼记》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士以上的阶层才有宗庙,可以在宗庙中祭祖,可是,普通百姓并没有宗庙,就只能在家中祭祖。由此可见,杞梁妻要求在宗庙开追悼会,其实是为杞梁及其家族争取政治地位。
上古葬俗是没有坟墓的,《周易·系辞下》说“古代的葬俗,常常用草柴包裹,葬在野地里,既不堆土做坟,也不种树做标识。”《礼记·檀弓上》也提到,孔子说“我听说古代虽然有墓葬习俗,可是并没有坟堆。”坟墓只是肉体的存放地,灵魂往往寄居于宗庙,祭祖一般是在宗庙中进行的。
东汉的《汉官仪》等书都提到“古不墓祭”一说,宋代《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称,墓祭拜扫之风始于东汉建武十年,刘秀曾躬祭于墓地。当然,也有许多学者考证认为周代已有墓祭现象存在,只是不合礼法,还没有成为一种风俗。
大概到了汉代的时候,墓祭之俗才逐渐为士大夫所接受。东汉王充《论衡·四讳》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但唐代以前的墓祭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规定。事实上直到今天,各地扫墓的时间习俗也不一定,江西许多客家地区都是大年初二上坟扫墓,也有些地区只要在正月十五直到清明之间,任何一天都可以扫墓,日期视由各家自己方便,而不是单单限定在清明附件的日子。
祭祖风气从家庙转移到墓地,可能与古代的社日习俗有密切的关系,“社”是土地神,社日分春社和秋社,是古人祭祀土地祈求丰收的日子,春社一般在春分前后举行。古人在祈求土地神赐予丰收之余,逐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祈望土地神能顺便照顾一下他们寄居地下的祖先。郑玄注《周礼》时说:“先祖的形体安葬于这片土地上,祭祀土地以安抚祖先。”贾公彦进一步说明“祭祀土地神应当设置祭位在墓的左侧。”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推测说:“墓祭习俗可能是因为祭祀土地而过渡到祭祀祖先。”
唐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寒食节期间郊游并墓祭。我们前面说过,墓祭虽然至东汉已经逐渐成风,但在仪礼制度上并没有得到认可。而且,在郊游的过程中顺带墓祭这种形式,从仪礼上看还有点古怪:墓祭宜悲,郊游宜乐,悲欢交集,于礼不通。为此,唐高宗曾在公元662年颁布诏书予以禁止:“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
民间风俗与政府禁令之间,往往表现为负相关。政府所反对的,往往是民间正风行的;政府所提倡的,往往都是老百姓不愿干的。寒食上墓,复为欢乐,显然没有因为政府的禁令而得到遏止,反而愈演愈烈,政府终于顶不住社会风俗的强大压力,改而从礼制上承认了寒食扫墓的合法性。《通典》记载,唐玄宗时期,公元732年,政府将墓祭行为正式纳入了五礼之中。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祭,彻馔讫,泣辞,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也就是说,政府也已经意识到,老百姓虽然没有宗庙,但他们也有祭祀先人的要求,一味地遏制这种要求,于礼有据,于理不通。于是,新订礼制中“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但依然规定“不得作乐”。
禁令一旦网开一面,就像河堤决口,一发而不可收拾。既然野祭扫墓合法化了,人在野外,作乐不作乐,可就由不得官府了。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物质并不丰裕,而祭祀活动又如此频繁,人们平时舍不得吃的牛羊牺牲,都得首先供应神灵所需,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供品,将造成社会的极大浪费,于是,人们为祭品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祚肉”。祚者,福也,传说吃了祚肉就能得到神灵保佑。人们墓祭之后,自然要在墓地前分食祚肉和美酒,托祖宗的口福,享用平时吃不上的肥肉美酒。
春日洋洋,春风习习,触目姹紫嫣红,耳听鸟语,风送花香,加上美酒佳肴的作用,人的心情如何能一直保持在“泣”的状态?
自唐以降,原来处于散祭状态的墓祭习俗,由于唐玄宗的一纸“五礼”改革,寒食节成了国家法定祭扫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
下一条: ·[张勃]从寒食节的兴衰看官方与民间合力对习俗的影响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