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鞠熙]身体、家庭与超越:凡女得道故事的中法比较
  作者:鞠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7 | 点击数:6691
 

      一 妙善与千花:中国女神的普遍“原型”

      杜德桥所说的妙善故事的核心:923B“负责主宰自己命运的公主”,其中“结婚”的情节,从未出现在妙善故事中。而妙善故事中最重要的“死亡”与“救赎”的母题,也不见于923B,这从它的最早版本开始即是如此。将以妙善传说为代表的“凡女得道”故事单独看做一个类型,有助于我们进入故事本身,在本类型内部重新理解这一故事的含义。

     1、 妙善传说

      根据杜德桥的研究,妙善传说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是在公元1100年蒋之奇所撰碑文中。从此时开始,书写文献中的妙善传说是“有其连贯性的”[3],故事情节变化不大,可以被视为一个整体。他认为,从12世纪开始,一直到16、17世纪的写本,这个故事中最突出的两点始终未曾改变,即“决心修道的公主在香山得成正果以及为报亲恩而舍手眼的崇高孝道”[4]。其实不仅是核心母题,妙善传说的枝干情节也一直相当稳定,从蒋之奇碑文,到管道升《观音大士传》、《香山宝卷》,再到16世纪以后的通俗小说,“写本传统”的情节单元可以总结如下:

(1)国王有三个女儿,小女儿与众不同。

(2)因不愿出嫁,触怒父亲,遭受惩罚。

(3)女儿出家,寺僧刁难,但通过考验。

(4)国王火烧寺院,小女儿幸免于难。

(5)国王再次加害,女儿被救入山林。

(6)小女儿魂游地狱救释亡魂。

(7)神仙赠桃,引小女儿至某山修行。

(8)父王病重,小女儿化身治病,称需亲人手眼入药。

(9)二长女拒绝,父王前去求仙,得仙人手眼。

(10)国王病愈,发现仙人即小女儿。

(11)因父亲许愿,女儿成为千手千眼佛。

      杜德桥只讨论了写本传统,而事实上,直到今天,妙善传说仍然在口头广为流传。仅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为例,就有10个省的省卷本中收录了这一故事。况且省卷本中没有收录这一故事不能说明该地区无妙善传说流传,例如《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南涧卷》中有《观音老母》一则,也属于典型的妙善传说系统,但并未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中[5]。下表是对这些口传故事的情节单元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民间口传妙善传说的形态仍然相当稳定,主要的变异之处在于是否省略具体的磨难修行过程。

      2、碧霞元君

      另一位中国家喻户晓的女神碧霞元君,她的得道故事中也有一类与妙善传说相似,并在民间有不小的影响力。罗香林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碧霞元君得道的故事有四大系统,最后一类“民间凡女得仙说”,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说法。罗香林所引传说虽然简要,但“生而不同”、“家人反对修道”、“入山修行”等母题,明显与妙善传说相似。[6]事实上,明清以后的碧霞元君宝卷大多可看出与妙善传说的亲缘关系。[7]明嘉靖年间刊行的《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直接将碧霞元君(本名千花公主)指认为观音投胎,宝卷作者不仅知道妙善传说,叙述天下名山大川时有“妙善公主占香山”一句,所讲碧霞元君(原名千花公主)的修行经历也与妙善如出一辙。[8]车锡伦认为此宝卷“大概受了佛教《香山宝卷》所述观音菩萨出身的影响[9],应该说是准确的见解。以下是《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与妙善传说在情节单元上的对比。

 

      更应该指出的是,这一版本的碧霞元君得道故事,很可能是明清以后影响力最大、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版,是最为当时民众普遍接受的女神故事,以下简称千花故事。

      首先,明清碧霞元君宝卷大多以此版本为基本情节。成书于明万历末年的《灵应泰山娘娘宝卷》,讲述碧霞元君成道故事极为简略,但仍有小女儿生而与众不同(妙善情节1)、不愿出嫁、触怒父亲(妙善情节2)、入山修行(妙善情节7)、女儿得道成仙(妙善情节11)等内容。[10]而清初尹喜所编《泰山圣母苦海宝卷》,更是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观音投胎、不愿出嫁、千花过关、泰山修行等情节主干。[11]

      其次,千花故事为清代朝山进香的香会香客所普遍认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北京香头司门王氏为纪念涿州圣母香会进香走会多年,刻立《天仙圣母碑》于会址法通寺内,辞文虽简略,但“国王之女”、“不愿出嫁”、“山林修行”等核心母题均有提及。[12]而“男女尽皆知之”一句,也暗示了这一传说在北京深入人心。无独有偶,清乾隆二十一年,北京安定门内九顶娘娘庙住持自善为娘娘香会立碑,其中说碧霞元君“转法轮于金光宝殿”,即《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中说她坐镇泰山金光殿中,“成正觉于志心石上”,即上述宝卷中说她从志心石上跳下,终成正果之事。[13]北京香会立碑中出现宝卷文本的内容,反映出至清初时,千花故事已在华北泰山信仰圈中成为共识。

      最后,千花故事还广泛影响到宗教图像的绘制。这类图像的作者与受众阶层差别极大,反映出它曾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事实。河北省涿州市鸡鸣驿的泰山行宫,乃一座仅有一层殿宇的小庙,其正殿所绘娘娘得道壁画几乎可以看做是《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的翻版,就连壁画中出现的人物姓名张青、陈通等,都是宝卷一字不改移来。[14]同时,千花故事不仅在下层社会广泛流传,它也影响到道教上层人物乃至皇室成员的信仰观念。1890年,时任白云观住持的高仁峒主持绘制了一套《娘娘分身图》,与以往作为纯粹神灵出现的碧霞元君形象不同,此图意在讲述碧霞元君作为人类女儿的艰难修道历程,此图一共22幅,描绘了从碧霞元君出生,到她分身成化,显灵妙峰山,引无数香客朝拜的全过程,基本与《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所述一致,至于国王女儿、不愿出嫁、山林修行、猛虎相救、拯救父母等母题,也与妙善传说相同。[15]高仁峒作为当时北京最有权势的道士,与慈禧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保持了密切接触,有学者认为,这套《娘娘分身图》正是专为慈禧等上层妇女而画。[16]

      千花故事的广泛流传,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表明,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女神,几乎有着完全相同的宗教故事与得道经历,它暗示,中国民众崇奉女神的行为深处,有一种异常稳定的心理与文化结构,也许我们可以说,它可能就是中国女神的“原型”。

      3、其它女神

      当我们找出妙善传说与千花故事的相同母题后,会发现类似情节也大量存在于其它中国女神的“源流”故事中。篇幅所限,以下仅举《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的妈祖与麻叶仙姑两例,稍作分析。

      在福建流传的妈祖故事中,有奇异出生、父亲遗弃、不愿出嫁与舍身成神四种母题,与妙善和碧霞元君故事相同。福建莆田县《妈祖出生》的故事中讲到,林默之父名林愿,因女儿不哭不笑便决定遗弃她。正准备在野外扔下她时,得道士指点才救回她一命。[17]在民间传说中,妈祖也与另两位女神一样排斥婚姻,且排斥的理由也与婚姻带来的痛苦有关。福建省东山县一则《将军马祖为何不同堂》的故事中说,妈祖本已许配给大道公吴真人,但因路上看到母羊生子之困难,而决心拒婚修道。[18]妈祖得道成神的原因也与她舍身救父的壮举有关,在一则广泛流传的《伏机救亲》传说中说,妈祖生魂离开躯体,救助被风浪困在海上的父兄,但由于被奶娘打断而功败垂成。[19]

      与妙善、妈祖或碧霞元君这类重要女神不同,麻叶仙姑是山西文水县地区相当具有地方性的信仰对象,但她的故事也同样具有同样结构。故事中讲到,农民的女儿善良勤劳,但受到继母虐待,屡次刁难均未成功。为逃避婚姻,女儿逃出家门,来到山林中修行。后家乡大旱,女儿返回家乡救人后成神。[20]这里奇异出生、父亲遗弃、惩罚刁难、不愿出嫁、舍身成神等母题仍可以清楚辨识。

      总之,通过以上的文本分析,我们能看出,在中国故事中存在一种“凡女得道”的类型,它的基本情节如下:

(1)父亲有若干女儿,最小的女儿生来灵异。

(2)女儿不愿出嫁,受到惩罚或磨难。

(3)女儿获救,遁入山林。

(4)山林修行,动物相伴。

(5)舍弃自身,终封成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郑土有]民俗场:民间文学类非遗活态保护的核心问题
下一条: ·[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
   相关链接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
·[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
·[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孙国江]六朝隋唐“凶宅得宝”型故事背后的“五姓相宅”思想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文芳]秦始皇修长城主题故事群研究
· [祝秀丽]嵌入、连缀、复合——蛇郎故事的组合形态·[漆凌云 万建中]“母题”概念再反思
·[顾希佳]口头与文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议·[朱婧薇]中国鼠婚故事研究90年
·[祁连休]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陈建宪]故事类型的不变母题与可变母题
·[祝秀丽]包公断案传说中“箭垛式人物”的生成·[漆凌云 万建中]故事学“母题”概念再反思
·[漆凌云]他山之石与本土之根:故事类型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丁晓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盲点
·[祝秀丽 蔡世青]“五鼠闹东京”传说的类型与意义· [鞠熙]法国故事类型索引编制史与口头文学研究思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