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吴秀杰]坦纳:通向历史人类学的漫长之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德国和瑞士民俗学、人类学与历史学的转变
  作者:吴秀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30 | 点击数:18063
 

后记

  坦纳先生已经结束他的八天中国之行顺利回到苏黎世。除参加青海湟源做了关于历史人类学的演讲之外,他还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做了题为“Switzland for Sale—二十一世纪初关于瑞士国家形象的历史人类学思考”的演讲。他说这八天对他来说非常短暂、非常有意思,青海和北京、中国的民俗学者和人类学者都给他留下了极其美好和深刻的印象。他感谢会议的主办者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赵宗福先生和中国民俗学会叶涛先生的邀请,感谢期间中国学者对他的关照和饶有兴趣、启发的交流,帮助他了解中国和中国的学术风格。我个人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全程陪同坦纳先生,和他的谈话总能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坦纳的书面演讲稿措辞精炼,是书面风格,而非口语风格。我虽然尽力准备,仍不能尽善尽美。这山寨版的同声翻译,于他于我都没有经验。加之,内容上也有些临时的改动。首先我发现用德语表述和汉语表述在逻辑顺序上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前后颠倒的地方。而坦纳先生在准备英文的ppt文件时,也发现原稿的逻辑也有可以做调整的地方。所以,无论他的演讲还是我的翻译都有即兴发挥的地方。会下,我向他承认,在翻译过程中夹带了私货,并没完全忠实他的原话。他说:我发现了,虽听不懂你的汉语,听到你提到的名字,猜个大概,就把那些可能被你说过的话跳过了。至少他比较有把握,我不会曲解、误读他的文字。这一点儿把握我也是有的。只是有翻译不好、表述不周密的地方请大家迁就。从技术层面和内容层面上看,我们这次进口德国货的尝试可以说是成功的。报告结束后的当天晚上,坦纳先生和我在西宁的夜色中找冰镇啤酒庆祝首次合作的成功。当我们终于从一家行将关门的饭店里淘来两瓶我家乡的雪花啤酒,每人手握一瓶站在西宁美丽的街心公园碰瓶时,坦纳说:“我想我们现在可以互相称以你相称了,我叫雅各布。”我当然欣然同意。能把工作上的同事关系转化成朋友关系,哪怕这友谊还如此脆弱你还得如履薄冰般的呵护,那也是值得高兴的啊。后来我还问他:“你什么时候还能来中国呢?”他说:“两年之内大概不太可能。”因为明年他要去德国弗莱堡大学的一个研究中心当高访,写一部瑞士历史的大部头。我多么期待能早日再给他当翻译。

  坦纳在青海,参与了很多仪式。陪同他参加仪式的整个过程,便是我的仪式。现在我们的仪式都结束了。也许我现在想去找他谈话,不用先在秘书那登记约预约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瑞士的教授肯定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我天南地北地聊,象过去的这个星期那样。所以还是那句话,感谢主办者赵、叶两位教授给我创造的机会,去近距离地领略一个天才人物的智慧火花。感谢同事和朋友,帮助我履行关照坦纳先生的责任,除了那些我记不清姓名的青海地主以外,在同行的圈子里,尤其想提到你们的名字:叶涛、巴莫、尹虎彬、任双霞、王杰文、钟宗宪和朱刚。

坦纳教授与《历史人类学导论》的译者白锡堃老师(右二)相逢   (吴秀杰 供图)

  最要感谢的是坦纳《历史人类学导论》的译者白锡堃老师。翻译这本书的难度很大,功德更大,但报酬很少。没有这个中文译本,我肯定不会想到请坦纳来中国。可以吹牛的是,我有一本同时有作者和译者签名的《历史人类学导论》可以珍藏。有这样偏得的,除我以外,到目前为止,只有叶涛兄一人。

  (吴秀杰,八月二十七日写于北京飞往柏林的途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10-8-28 03:1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隔了一个世纪的琼崖考察热
下一条: ·[王晓葵]日本民俗学的新视野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
·[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
·[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