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钟敬文]我与她
——纪念《歌谣》周刊创刊70周年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5-04 | 点击数:9613
 


  一

  1992年12月24日,这个日子,在我国一般人、甚至学界中人的眼里,也许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但是,它在我们这些从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工作的人的眼里,却不是那么等闲!它是一个饶有光彩、值得纪念的节日!

  70年前的这个日子,一种16开、每期只有8个页码的小刊物在北京诞生了。她就是《歌谣》周刊。她的前身,是几年前的《北大日刊》的专栏《歌谣选》,不过后来她的内容和篇幅上都有所扩大(从第1 号至第24号,她仍附在《日刊》上发行,以后才独立发卖)。她是前两年成立的歌谣研究会的会刊,隶属当时北大研究所国学门。

  《歌谣》周刊,自1922年末创刊,至1925年6月停刊,一共出版了97号。曾经陆续汇集为合订本四册。在发刊一周年时,还出了一册纪念特刊,以为内容并入《国学门周刊》(后改为月刊),就不再单独刊行了。

  《歌谣》篇幅不大,但内容却相当充实。所载稿件、资料方面前期以歌谣为主,后期扩大到兼收谚语、俗歌、方言、唱本及民俗记录。理论方面,除了探索、探讨的文字外,还有一些译文。其特点之一,是出了一些专号(如孟姜女、看见她、婚姻、腊八节及方言、方言音标等专号)。这种做法,为后来中大的《民俗》周刊和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民间》月刊所继承。

  《歌谣》周刊一开始就宣布自己的目的有二:一是学是的(民俗学的),一是文艺的。关于民俗学的目的,据《发刊词》执笔者的说明是:“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在的中国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关于文艺的目的,执笔者的说明是:“从这些学术的资料中,再由文艺批评的眼光加以选择,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意大利的卫太尔曾说:‘根据在这些歌谣之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所以这些工作不仅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这种主张和说法,过去曾经长期引导着我们这方面的活动的观点和实践。现在看来,她不免有些粗鲁和狭隘,但基本没有失去存在的价值。

  这份从传统学术观点看,不免有点离经叛道性质的小刊物,却是在当时文化界新潮怒涌的环境中起着巨大的应和与推动的作用。它唤起了广大学界对那些原来被忽视乃至蔑视的民族民众文化的新认识和新情感。一时响应她的心理和活动遍布于全国。许多省市地方的报纸、期刊,纷纷搜集、刊载民间歌谣及其他口传文学作品。这方面的专集,也在一些大都市书店或地方教育机关刊行了。有关歌谣、谚语、传说、故事(又称“童话”)等的探讨文章和译述篇章也不断的在期刊上出现。

  在《歌谣》周刊创刊后的那几年里,搜集出版和谈论民间文学。形成一股巨大汹涌的浪潮。这一段学术活动的经历,因此成为我国现代文化史和学艺思潮史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并且受到国外学者的注意。他们已经对它开始了专题讨论,还写成了有一定分量的学术论著(例如美籍学者洪长泰博士的《到民间去》等)。

  我国近年来学界在民间文艺和民俗学领域都有巨大的进展,气象十分喜人的,尽管它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种伟大的、眩目的成就,从它的形成阶段,固然有它的新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如果我们从学术自身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看,这种新局面的出现,也不是跟我国现代史早期的新文化运动(歌谣学的兴起和活动,正是它的密切相关的部分)毫无关系的。换一句话说,《歌谣》周刊等的文化活动是对当前这种新局面有一定影响的历史因素。人文科学的发展是不能割断历史的,歌谣学等的发展,又何曾能例外呢?……

  我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发、引导下走上新的学艺道路的。从我的专业思想和实践的经历说,《歌谣》周刊给我的影响是相当巨大而深远的。当此《歌谣》周刊诞生70周年的时候,不但在感情上要求我叙述跟她那段亲密的学艺关系,而且在道义上也要求我有责任这样做。这种关系不止是我个人的私事,它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史上这方面学术史上的一角。这样想来,我就不再顾虑其他,而欣然秉笔来略述我们的那段关系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研究的批评与反思
下一条: ·[西村真志叶]民俗学主义:日本民俗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讲座预告】白若思:海外中国宝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北大,2019年9月22日周日14:00)
·[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会议]从启蒙民众到对话民众 ——纪念中国民间文学学科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北大,2018年10月21-22日)
·[李静]学术、文艺与政治的分殊·【讲座预告】张举文:文学类型还是生活信仰(北大,5月23日周三15:10)
·【讲座预告】施爱东:好故事都是巧妙设置的游戏(北大,2018年5月16周三15:10)·【讲座预告】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北大,2018年4月21日周六16:00)
·【讲座预告】郑土有:都市民间文学的新业态——关于“上海故事汇”的讨论(北大,2018年4月21日周六14:00)·【讲座预告】顾希佳:口头与文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议(北大,2018年4月21日周六9:00)
·【讲座预告】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累积性、地域性(北大,2018年4月13日周五15:00)·【讲座预告】陈泳超:太湖流域民间信仰与民众文艺的调查研究(北大,2018年4月6日周五15:00)
·【讲座预告】陈泳超:“传说动力学”的理论模型与反思(北大,2018年3月21日周三15:10)·【讲座预告】段晴:神话与仪式(北大,2018年3月14日周三15:10)
·【讲座预告】段晴:神话的跨域性与地方性(北大,2018年3月7日周三15:10)·[廖群]“俗讲”与西汉故事简《妄稽》《神乌赋》的传播
·郝苏民:我的学术深深扎根在西北大地·“人神比邻:北平城的神性空间”的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
·北大人类学论坛2016“文化遗产与文化政治”征召论文通告·[马戎]将使命书写在西北大地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