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钟敬文]我与她
——纪念《歌谣》周刊创刊70周年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5-04 | 点击数:9641
 

  第二类,我在该刊上发表的关于歌谣、方言等的随笔也小品,除了一系列的《歌谣杂谈》外,还有《谈谈故乡医事用的歌谣》、《混号》等零篇文章。现在且着重谈谈《歌谣杂谈》。《杂谈》15则。虽各篇长短不一,但总是一时凭感兴写成的学术随笔、小品。内容以谈歌谣为主,也旁及谚语、方言。其中一些多少有点参考价值,像《南洋的歌谣》、《潮洲婚姻的俗诗》、《歌谣中的一种表现方法——双关语》及《海丰的邪歌》等。八十年代我在编辑自己的民间文学论集时,曾经把大部分收了进去。

  这些文章,虽然在体裁上只是些随笔、小品,但是它毕竟是一种理论性质的著作。从我当时的学历、经验的情况讲,是不应该撰写它的。这颇有点像小孩子扛大鼎般的不自量吧。因此,现在看来,这些文章,疑难不但见解粗浅,而且资料贫乏,考据更无足取,个别地方甚至有知识性的错误。如果要说它多少还有点意义的话,那就是它表示了我对民间文艺的痴情和热爱,表明了我对这门新兴人文科学的一心向往和曾不惜为它废寝忘食地执笔的旧事。再者,就是那些文章也多少反映了我在这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在长期历程中的初步阶梯。这是我现在已怕于正视而有不能忘情的。

  第三类,我对于《歌谣》发表的论文做了反应(通讯)和对于别人的讨论文章给予回答。这些反应和回答的文章。都登载在该刊上。这段时期,《歌谣》周刊先后发表了两篇有重量的论文,一篇是关于歌谣的,另一篇是关于传说的。前者是董作宾的《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或者简称《看见她》,刊于该刊第63号、64号),另一篇是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上篇(刊于第69号)。这两篇长文一出台就博得读者的喝彩。许多学界中人,纷纷投函表示赞赏,或提供有关资料,也有的撰写了相关的辅助论文。我当时也敏感地做了反应。对于董先生的文章,我提供了故乡“吃咸茶”的风俗资料(《关于〈看见她〉的通信(七)》)。对于顾先生的文章,我自1925年12月5日至次年6月1日,前后共给他写了五次信,除了对他的文章表示看法外,其余大都是提供与该文有关的资料及陈述某些意见的。那些资料,有的来自古代文献(如李白的《东海有勇妇》)、张籍的《筑城曲》等),更多的却是来自民间口传和地方的刻本。让我在这里试节录第一封信中的一段对该文的看法的话:

  读尊作《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甚佩!这一个流传了二千五百年,按其境域几乎传遍了“中国全部”的老故事,本来千头万绪,很不容易捉摸的,给先生这么一度整理,犹如剥茧抽丝,毫不紊乱;而且替它解释了许多“所以转变”的理由,尤其精心独到。其实呢,像先生这样整理的方法,是对于中国现在学术界很有裨益的工作;……

  这种评价,表现了我当时的钦佩心情,也是对这篇新传说的优异成就所作的适当的估计。记得在顾氏的文章发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他那种研究方法成为学界的流行做法。我信中所提供的资料和某些有关意见,也得到顾氏的容纳和赞许,认为有益于这个传说的进一步研讨。我也由于这种不断通信的关系,终于成为他学术上的朋友。

  此外,我还回答了王嗣顺先生关于“山歌”问题的讨论。原因是他在《歌谣》上读了我的《山歌》随笔(《歌谣杂谈》之三,第71号),提出了不同意见,我给他做了回答。在这封信里,我的见识虽不怎么高明,但多少表现出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古人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正是我们从事学术工作的人的座右铭。这种态度,直到现在,我还时常用以警戒自己,并用他勉励年轻的研究生们。

  以上简略论述了我当时跟《歌谣》周刊关系的三方面活动。总之,我想说,在70年前的新文化大潮中产生的那份民间文学小刊物,她对我的哺育,我围绕着她所进行的活动和她对我一生学艺道路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术影响所不容比拟的(除了马克思主义)。

  毫不夸张地讲,《歌谣》周刊,是我早期学艺的乳娘和恩师!70年过去了,我这个当时的青年人,现在已变成了90老翁。如果几十年来,个人在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方面有些微贡献,那是跟那颗最初照亮我学艺道路的星斗(《歌谣》)的影响无法分开的。

  我怎能用笨拙的语言,写出我的感激之情呢?……

  上文章草成后,余兴未尽,因填《临江仙》一曲,以畅所怀。

  万众心声金子贵,剧怜长夜沉沦。一朝惊觉恣追寻。导航凭舵手,奋力彻朝昏。 人事沧桑时代改,回头往迹犹新。少年狂志动心魄。生涯臻暮境,术业待传人 。

1992年,立秋之日,于西下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研究的批评与反思
下一条: ·[西村真志叶]民俗学主义:日本民俗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讲座预告】白若思:海外中国宝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北大,2019年9月22日周日14:00)
·[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会议]从启蒙民众到对话民众 ——纪念中国民间文学学科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北大,2018年10月21-22日)
·[李静]学术、文艺与政治的分殊·【讲座预告】张举文:文学类型还是生活信仰(北大,5月23日周三15:10)
·【讲座预告】施爱东:好故事都是巧妙设置的游戏(北大,2018年5月16周三15:10)·【讲座预告】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北大,2018年4月21日周六16:00)
·【讲座预告】郑土有:都市民间文学的新业态——关于“上海故事汇”的讨论(北大,2018年4月21日周六14:00)·【讲座预告】顾希佳:口头与文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议(北大,2018年4月21日周六9:00)
·【讲座预告】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累积性、地域性(北大,2018年4月13日周五15:00)·【讲座预告】陈泳超:太湖流域民间信仰与民众文艺的调查研究(北大,2018年4月6日周五15:00)
·【讲座预告】陈泳超:“传说动力学”的理论模型与反思(北大,2018年3月21日周三15:10)·【讲座预告】段晴:神话与仪式(北大,2018年3月14日周三15:10)
·【讲座预告】段晴:神话的跨域性与地方性(北大,2018年3月7日周三15:10)·[廖群]“俗讲”与西汉故事简《妄稽》《神乌赋》的传播
·郝苏民:我的学术深深扎根在西北大地·“人神比邻:北平城的神性空间”的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
·北大人类学论坛2016“文化遗产与文化政治”征召论文通告·[马戎]将使命书写在西北大地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