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钟敬文]我与她
——纪念《歌谣》周刊创刊70周年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5-04 | 点击数:9642
 

  二

  事情过去已经70多年了。个人经历了的许多事情(特别是它的细节)尚不可能都记得清楚,何况我又是一向不大记日记的。尽管如此,大略的情形还是能够记得的。因为它(我跟她的关系)是我学术史、乃至我生命史上的一件大事。何况眼前还有《歌谣》周刊里的一些记载可供参考呢。

  我跟《歌谣》周刊发生关系的时期,正当我20岁的前后。那时候我在故乡海丰的一些小市镇里教书。这种环境,在我当时的心里,是对它感到不快、甚至要给予诅咒的。因为它压抑了我这个青年人的希望。它叫我难以开拓广阔的眼界,不容易获得滋养的精神食粮。然而,天下间的事情,往往是同时厉害互见的。谁知那可怕的诅咒的环境,另一方面,却有利于我学艺事业的活动呢?我正是在那样的时候,那样的环境中,开始接触到《歌谣》周刊,并且进行了对歌谣等的搜集、记录和思考活动的。

  大概是1923——1924年间,我开始读到《语丝》杂志。这当然大大激起了我的心灵的喜悦。可能正是从这本小刊物里得到的信息,我知道了有《歌谣》周刊这种刊物的存在。也许是由于我的请求,那位与我有过通信联系的北大文科教授,嘱咐管发行的同志(可能是常惠先生吧?),给我陆续寄了《歌谣》。那大概已经是第48号左右了(以前各号,我除了得到该刊合订本第二册之外,后来又借阅了容肇祖先生保存的、原附在《北大日刊》上的那20多号)。以后,我继续阅读该刊,直到她停止刊行。她那册蓝底上有白色的镰月和许多星星封皮的周年纪念增刊,我也荣幸地受赠过。

  我起初接触到这种小刊物时,不用说,心情是很激动的。单是说“喜欢”决不能道尽这种心情。因为除喜欢之外,她还引起了我搜集记录这种资料的意愿和对于《国风》、汉、魏、南北朝古典民歌的联想。我马上在行动上做出了反应。一时间,我像疯子那样,拼命地向周围搜求民歌、谚语和故事。振笔写作关于歌谣的评论文章,并与该刊编辑部进行联系。我给自己未来的学艺生涯朦胧中竖立了方向。也许是由于我的这种向心力和勤奋寄稿的行动吧,过了一段时间,我就被吸收为歌谣研究会的通讯会员——记得那是由常惠先生办理并通知的。

  现在检阅当时出版的该周刊,我跟她的关系,如果从寄稿算起,可以说开始于1924年4月。在那个月份的11月所刊行的周刊第54号《来件》栏里,这样记载着:“六月十四日,收到钟敬文海丰歌谣六则。”这是我与《歌谣》有稿件联系的破题儿第一糟。第二次寄稿,约在这次以后的一个半月左右,该刊第61号(6月29日出版)《来件》栏里记载着:二十日,收到钟敬文《恋歌集》一册(内海丰山歌七十二则)。”这是我对她的一件分量不薄的献礼。第三次寄稿,则在同年8月。该刊10月19日出版的第64号,在《来件》专栏里有如下记载:“八月九日,收到钟敬文广东海丰歌谣杂谈二册”。此后,该刊还有收到我所寄材料的记载,为避免烦琐,就不再一一详述了。

  我在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开始于第67号(1924.11.9)。该文即上面所提到的《歌谣杂谈》的第一篇《读〈粤东笔记〉》(第一节)。《歌谣杂谈》共15则,由此文起,周刊陆续发表其他各节,直到最后一节《叠韵语》(第85号,1925.4.5)发表完毕为止。此外,我还在该刊继续发表了一些关于歌谣、民俗、方言等的随笔、小品和通讯文字多篇。

  现在,把我在这段时期(1924.4——1925.5)向该刊所寄投的资料和在刊面上所发表的文字,加以概括,分为三类,并就各类稍加谈论。

  (一) 第一类——投寄所搜集、记录的歌谣等民间文学资料;

  (二) 第二类——发表谈论歌谣、方言等随笔与小品;

  (三) 第三类——关于歌谣、故事及民俗的通信与论讨。

  第一类,我所投寄的口传歌谣和刻本俗歌等资料,除歌谣六则与《恋歌集》外,还有潮州书坊刻本的《老丑歌》、《戒烟歌》等唱本,以及谜语二则。在这些资料里,比较重要的,自然是那册《恋歌集》。

  《恋歌集》记录的都是广东东江一带客家人的情歌(泛称“山歌”)。客家山歌。现在已成为广大读书界的常识事物,并且受到海外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六、七十年前,除了当地人士外,晓得它、特别是欣赏它的人,实在不多——虽然近代诗人黄遵宪(梅县人)早就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并大胆地把它收入到自己的诗集中(《人境庐诗草》)。我当时受到《歌谣》周刊的鼓舞,在短时间内,从当地讲客家话的人的口里搜集、记录了这十几首民间情歌。我那时对于它,不仅是作为科学工作者的身份去记录、考察它,而且是同时作为艺术读者去欣赏、涵泳它的。记得当时曾经在那本子上题了两句诗:

  恋歌一卷亲收拾,
  要与风诗补粤音。

  这种年轻人对与乡土艺术的热爱和学术抱负,现在看来,不免要作会心地一笑。

  可惜,当时北大困于经费,《歌谣》周刊所收到的许多册歌谣、谚语等集子,都被搁置起来,终至无影无踪地消失了。我的那本《恋歌集》(据我所记忆,那段时期还曾投寄过一册《邪歌集》),当时没有更好的命运!但不幸中之幸,在那个时期,我又在新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辑编成一部《客音情歌集》(她可说是《恋歌集》的姊妹篇吧),交给了北新书局,在1927年印了出来(此书近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有影印本)。这是对于那已消失的《恋歌集》的一种补偿吧。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研究的批评与反思
下一条: ·[西村真志叶]民俗学主义:日本民俗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讲座预告】白若思:海外中国宝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北大,2019年9月22日周日14:00)
·[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会议]从启蒙民众到对话民众 ——纪念中国民间文学学科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北大,2018年10月21-22日)
·[李静]学术、文艺与政治的分殊·【讲座预告】张举文:文学类型还是生活信仰(北大,5月23日周三15:10)
·【讲座预告】施爱东:好故事都是巧妙设置的游戏(北大,2018年5月16周三15:10)·【讲座预告】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北大,2018年4月21日周六16:00)
·【讲座预告】郑土有:都市民间文学的新业态——关于“上海故事汇”的讨论(北大,2018年4月21日周六14:00)·【讲座预告】顾希佳:口头与文本: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谫议(北大,2018年4月21日周六9:00)
·【讲座预告】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累积性、地域性(北大,2018年4月13日周五15:00)·【讲座预告】陈泳超:太湖流域民间信仰与民众文艺的调查研究(北大,2018年4月6日周五15:00)
·【讲座预告】陈泳超:“传说动力学”的理论模型与反思(北大,2018年3月21日周三15:10)·【讲座预告】段晴:神话与仪式(北大,2018年3月14日周三15:10)
·【讲座预告】段晴:神话的跨域性与地方性(北大,2018年3月7日周三15:10)·[廖群]“俗讲”与西汉故事简《妄稽》《神乌赋》的传播
·郝苏民:我的学术深深扎根在西北大地·“人神比邻:北平城的神性空间”的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
·北大人类学论坛2016“文化遗产与文化政治”征召论文通告·[马戎]将使命书写在西北大地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