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王志清]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艺人生存现状调查
  作者:王志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8 | 点击数:23975
 

 

[摘要]胡尔沁说书是蒙古族传统说书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传于东蒙古地区。本调查报告记述了这一艺术样式的历史、精神价值和社会功能。调查了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艺人那木吉勒、杨铁龙的基本情况、生存环境与现状以及现在的说书情况。通过调查发现,艺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如何“关心艺人生活现状与保护其生活的艺术环境”,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同时就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相关的积极思考,期望通过此文引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载体——民间艺人的真正关怀。
[关键词] 说书艺人;生存现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6)02-0072-07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民间称为蒙古贞地区)的胡尔沁说书作为蒙古族乌力格尔的一个类别申报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中国近二十年的现代化变迁运动的事实证明,受国际国内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变化,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迫在眉睫。包括蒙古族乌力格尔在内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灭绝的险境。如何“关心艺人生活现状与保护其生活的艺术环境”,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传承中的民间艺人是各类民间艺术形式最直接的创造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最热情的传播者。他们的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该类艺术形式的发展、流传和演变。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样应该构成田野作业的鲜活材料,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那么,有着八百多年胡尔沁说书历史的蒙古贞地区的说书现状如何?蒙古贞地区的胡尔沁说书艺人的现状如何?他们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带着以上的调查目的,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咨询当地民委和文化部门,了解到那木吉勒和杨铁龙是当地影响较大的胡尔沁说书艺人,也是当地文化部门的重点关心对象,于是将他们作为调查对象,在2006年1月15日~21日进行了七天的田野调查,先后走访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佛寺村的那木吉勒和沙拉乡哈布气村的杨铁龙,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方式,主要调查了胡尔沁说书艺人的基本情况、胡尔沁说唱情况、艺人的生存环境与生活现状。材料来源主要是艺人及其家人和周围邻里乡亲的口述材料,同时参考了李青松的专著《胡尔沁说书》。
 
一、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历史与现状
 
(一)胡尔沁说书历史概况
“胡尔”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拉奏乐器,汉译为“四弦胡”或“四耳胡”,简称“四胡”。“胡尔沁”多指手持四弦胡说书的艺人,“胡尔沁说书”是指在四弦胡伴奏下蒙古族说唱故事的曲艺艺术形式。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贞民俗历史实物”展览处收藏着一把从王府镇舍不歹村搜集来的已经作为文物珍藏的四弦胡,据文字介绍,这把四胡已传过多代胡尔沁艺人之手。比大拇指还粗的铁梨木做成的胡琴杆,按弦时触摸的位置已经磨损大半,只有一筷子左右厚了。这把作为文物的四胡可以证实,胡尔沁艺术在蒙古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蒙古贞地区历史上素有“歌的海洋”、“故事之乡”的美称。13世纪30年代,蒙古贞部落从土默特迁徙到阜新地区定居,发展半农半牧经济。几百年来,当地蒙古族人民把胡尔沁说书这一艺术形式作为心爱之物。胡尔沁说书艺人不断探索、提高本身的演唱技能,满足广大民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需要。
英雄史诗的产生,推动了胡尔沁说书的定型,英雄史诗的繁荣期,正是胡尔沁说书和朝尔沁说书的定型期(胡尔沁说书和朝尔沁说书区别只在用什么乐器伴奏,二者没有质的差异)。从说唱短篇史诗《镇压残暴黑龙王的故事》、《额尔古纳河的故事》、《陶锡巴拉图》,发展到长篇史诗《江格尔》、《格斯尔传》和《成吉思汗传》,胡尔沁说书是随着短篇、长篇史诗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短、长篇史诗的定型而定型的。汉族明清小说(章回体)被翻译成蒙古文,推动了胡尔沁说书的发展。蒙译古典小说的增多,推动了胡尔沁说书的繁荣。胡尔沁说书中有些类似汉族古典小说的故事,并不是对汉族故事的简单翻译,而是模仿这些故事重新创作的艺术作品。例如在蒙古贞及内蒙古广大地区流传甚广、享有盛誉的一部著作《唐书五传》就是典型的例子。《唐书五传》的作者恩可特古斯生活于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他出生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乡辉特浩绕村一个蒙古族农民家庭。《唐书五传》是一部以《隋唐演义》为根基和依据演绎而成的虚构作品。全书共分五卷:《苦喜传》、《全家福》、《殇妖传》、《契僻传》、《羌胡传》(上、下册),共529回,212万字。该书深受蒙古族群众的欢迎,并不断转抄、外抄,再经胡尔沁说书艺人的说唱,几乎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现在的艺人那木吉勒、杨铁龙说唱的主要传统曲目仍是《唐书五传》。《唐书五传》的问世,开辟了蒙文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先河,推动了胡尔沁说书的极大发展,使胡尔沁说书这一曲艺艺术形式达到了鼎盛时期。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艺人达三百多人,蒙古族聚居的村屯几乎都有胡尔沁,有的村屯甚至有几位胡尔沁。艺人常年走村串户,说唱乌力格尔。一年四季,蒙古贞地区琴声不断,歌声不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董晓萍]民俗学者与文艺学者的田野作业
下一条: ·[邵一飞]谈民俗田野作业中的“还乡调查”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