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务头”新说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2 | 点击数:20363
 
三、“务头”所在:转音之处
 
仅从度曲的角度考虑问题,便很难找到“务头”的规律。正如吴梅所说:《中原音韵》“往往注明务头在第几句上,似乎可以随意为之。”所以我们必须换一种说法提问题:即在何处(或在何种情况下),最有可能发现、创造出“务头”?
《中原音韵》在谈“务头”时特别重视字的阴阳与平仄,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在谈到萧存存等几位音律学家逝世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何也,盖其不悟声分平仄、字分阴阳。”明·王溯元《与杨抑所论词学》也说:“用韵必识阴阳轻重,如北词重务头,南词重闭音,务必阴阳分明,轻重合宜,始称作者。一失较量,见笑大方矣。”可见,重视阴阳、平仄是“务头”的重要特征。然而,仅仅着眼于此,也还不能回答我们的问题。正如李渔所质疑的:“若迹此求之,则除却此句之外,其平仄、阴阳皆可混用、混施而不论矣。”难道“务头”之外,就可以不讲究平仄、阴阳了吗?或可反过来问一句:难道所有讲求平仄、阴阳的地方都是“务头”吗?
将度曲与歌唱相联系,便不难发现,《中原音韵》论“务头”时,最常使用的一个歌唱术语就是“转音”。杨耐思先生等已经看出这一点,指出:“务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起音’,或‘转音’。”[15] 明末曲论家沈宠绥在《度曲须知》等著作中亦多次提到“转声”、“转腔”和“转音”。前文已述,沈氏曾感慨北曲的“务头、颠落,种种关捩子……绝无理会其说者”,并表明自己立志于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濒于灭绝的北曲唱法恢复“当年逸响”。将《中原音韵》所提示的“务头”所在与沈宠绥的曲论所提示的唱法相对照,就可以知道,度曲家注意四声、阴阳的搭配与歌唱家掌握“转音”技巧相配合,方可发现并创造出“务头”来。先看以下三例:
 
【金盏儿】《岳阳楼》据胡床,对潇湘,黄鹤送酒仙人唱,主人无量醉何妨?若卷帘邀皓月,胜开宴出红粧;但一樽留墨客,是两处梦黄粮(当作“粱”,引者注)。
评曰:“妙在七字‘黄鹤送酒仙人唱’,俊语也,况‘酒’字上声以转其音,务头在上。”
 
【庆东原】《奇遇》参旗动,斗柄挪,为多情揽下风流祸。眉攒翠蛾,裙拖绛罗,袜冷凌波。耽惊怕万千般,得受用些儿个。
评曰:“冷”字上声,妙,务头在上,转,急以对收。”
 
【塞鸿秋】《春怨》腕冰消松却黄金钏,粉脂残淡了芙蓉面。紫霜毫蘸湿端溪砚,断肠词写在桃花扇。风轻柳絮天,月冷梨花院。恨鸳鸯不锁黄金殿。
评曰:“音律浏亮,贵在‘却’、‘湿’二字上声,音从上转,取务头也。”
 
以上三曲均在上声字“取务头”,且提示歌唱时应“转音”。在汉语的四声中,上声本有低出高收的特点,一字之中即带转音,正如王骥德《曲律·论平仄》云:“盖大略平、去、入启口便是其字,而独上声字,须从平声起音,渐揭而重以转入,此自然之理。”沈宠绥强调的另一情况更值得注意:“上声固宜低出,第前文间遇揭字高腔,及紧板时曲情促急,势有拘碍,不能过低,则初出稍高,转腔低唱,而平出上收,亦肖上声字面。”无论“低出高收”抑或“平出上少”,在实际歌唱时,都自然造成一字之中即有转音的效果,使音乐趋于婉转美听,故《中原音韵》中以上声字“取务头”者最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酒令与元曲的传播
下一条: ·[康保成]补说《骷髅幻戏图》
   相关链接
·[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
·古老民歌唱响新时代·[万建中]西部民族歌唱传统的分类何以可能
·[姚慧]德德玛──国家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歌唱家①·[施爱东]荷马不是一个人在歌唱
·[陆晓芹]作为治理方式的民间歌唱·[徐晓光]歌唱与纠纷的解决
·书法,让文字歌唱的艺术·歌唱与民众:《读书》座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