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务头”新说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2 | 点击数:20179
 
 
二、“务头”的原则:揭示作曲与歌唱的双向互动关系
 
然而,音乐术语毕竟不同于禅语,周德清为什么不把话说清楚而要如此遮掩、迂回?以往的答案有两个。第一种答案是:由于“务头”在当时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固定格式,所以不需要特别说明。前辈时贤中不少人就是循着这条思路孜孜不怠地寻觅“务头”之所在的。例如罗忼烈先生说:“一曲之中,务头必有定处。”[10]然而寻觅数百年,却找不出这个“定处”究竟在何处。这就造成第二种答案:连周氏自己也说不准“务头”为何物。杨荫浏先生就认为:“很可能,连他自己对务头这一术语也没有十分了解,所以,后人对此,就有种种不同的推测。”[11] 我们现在提出第三种答案:“务头”本身不是一种固定的格式,它只揭示出作家与歌唱家的双向互动关系。周氏不把话说死,是因为“务头”本来就不是死的。
王骥德早已指出:“令善歌者,取人间合律腔好曲,反复歌唱,谛其曲折,以详定其句字,此取务头一法也。”[12] 明确指出了歌唱家在发现和创造“务头”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洛地先生在评论吴梅的“务头”论时说:“可惜他没有进一步考虑为什么‘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从而认为单纯是写作者的事。”并进而提出务头是“各曲牌必须使用定腔乐汇的地方”,也就是“依字声行腔的曲牌”,“唱时被歌者用‘务头’即定腔乐汇——‘以乐传辞’的”地方。[13] 这一见解强调歌唱家的地位,十分难能可贵,但似乎忽略了:周氏笔下的“务头”,有许多正是强调“依字声行腔”的。
如果把《中原音韵》当成一部曲谱,这问题便不难说清楚。因为,度曲与唱曲永远不能相等。再明细的曲谱,对歌唱家来说,都只能是一种提示而不是对演员的限制,更何况,当时的音乐理论和曲谱根本不足以将唱法揭示得很充分很明白。优秀的歌唱家,必然要根据自己的嗓音和各方面的条件,对曲谱自由发挥。声乐教学,直到现在仍要依赖于口耳相传。无论戏曲还是歌曲,到关键部位均要教师面授机宜,就是这个道理。朱有燉《牡丹品》杂剧第一幕,掌梨园教习乐艺的内臣(末)听旦唱之后,指导她说:
 
你这唱的,也有失拍了处,又发的务头不甚好,你听我说咱。(唱):
【金盏儿】唱的,仙吕要起音疾,赚煞要尾声迟。你将那务头儿扑得多标致,依腔贴调更识高低。停声呵能待拍,放褃呵会收拾。常子是怀揣着十大曲,袖褪着乐章集。
 
显然,这里所说的“发的务头”、“务头儿扑得”云云,都与作家无关,而均指歌唱家的发音技巧,是临场捕捉、发挥的意思。《桃花扇·传歌》一出,李香君唱【皂罗袍】曲,至“雨丝风片”,苏昆生打断云:“又不是了,‘丝’字是务头,要在嗓子内唱。”李香君照此提示又唱了一遍,方被首肯。这同样是面授机宜、口耳相传的实例。至于如何“在嗓子内唱”,杨荫浏先生有分析,详后文。
清代杨恩寿(1834-?)对“务头”的看法未见得全都正确,但他的《续词馀丛话》说:务头“可意会不可言传”,又说:“曲之定格,人籁也;曲之务头,天籁也。”这揭示出“务头”与禅语间的联系,以及“务头”并非定格,而需要天才的歌唱家参与才能出现的事实。
 我认为,“务头”的产生至少要经历如下过程:1、作家按照曲律的要求完成作品初稿;2、请有经验的歌唱家演唱,并参与修改;3、作家聆听之后,了解“务头”的所在,再将作品定稿。所以说,“务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六百多年来,大家仅从曲律的角度去寻找“务头”固定的所在,自然是徒劳无功。王骥德《曲律》说“旧传《黄莺儿》第一七字句是务头”,《桃花扇·传歌》中苏昆生说【皂罗袍】中的“丝”字是务头,但正如王守泰先生说:“研究这两支曲牌的工尺谱的结果,在这两句上发现不出任何特点。”“怎样才算是务头,这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而且各曲牌曲调数百年流传下来已和周德清时代或多或少地走了样,从前是务头之处后来可能已不是务头,而卓越的谱曲家也会不断创造新务头。”[14]这大体说到了“务头”的特征,但仍未认识到“务头”是由度曲家和歌唱家共同发现和创造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酒令与元曲的传播
下一条: ·[康保成]补说《骷髅幻戏图》
   相关链接
·[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
·古老民歌唱响新时代·[万建中]西部民族歌唱传统的分类何以可能
·[姚慧]德德玛──国家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歌唱家①·[施爱东]荷马不是一个人在歌唱
·[陆晓芹]作为治理方式的民间歌唱·[徐晓光]歌唱与纠纷的解决
·书法,让文字歌唱的艺术·歌唱与民众:《读书》座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