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黄招扬]谚语:传统文化传承的民间载体
  作者:黄招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20 | 点击数:11167
 

摘   要:谚语作为口头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经过千年的口传心授,以口传性、活态性、俚俗性、精炼性为四大表征。谚语是一部集传统文化、科技文化、民族文化等于一身的“百科全书”,涉猎之广,无任一部书籍所能及。谚语是大众思想的主要文化载体,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其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俚俗性和民族性的转化,构建普遍的文化认同,让传统文化在民间流传千年。当代对谚语的研究工作核心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把握民间谚语的整体走向,搜集、整理并推广那些体现时代特征和民族优秀文化的最新民间谚语,构建先进文化。

关键词:谚语;口头传统;文化;转化


  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农业社会中国人思想的本真表现。它产生于人们的劳作和生活中,是中国乡民的日常生活与思想感情的直接反映,口语性强,鲜明生动,简练通俗,富有意义。谚语属于民间话语,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同时,融汇了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因此被称为“历史的档案”。许多民族的历史足迹、文化、信仰体系、美学观念、日常生活中许多地方性知识都沉淀在谚语中,通过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流传至今,是人类珍贵的口头传统文化遗产。

一、谚语的民间口头传统属性

  人类的知识传承主要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两种方式。简单地说,文化既保存在文字中,也保存在口头上。较之于书面传承,口头传承的历史要长得多。人类说话的能力起源于何时,至今不可考,但其早于文字的出现这一事实是可以肯定的。加之书写传统长期以来只是人群中极少数人掌握着的特殊技术,文字的使用比例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情况又是不一样的。对一些民族而言,历史记忆、知识体系、信仰传承、文艺创造等大都保存在口头传承之中。宾夕法尼亚斯沃斯摩尔学院的大卫·哈瑞森和德国迈克斯·普兰克研究院的克兰克·安德森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世界上现存语言大约有6 000多种,而真正流行使用文字的,大约不到100种。以中国为例,中国有56个民族,而真正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只有不到10个。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都保存在口头传统中。由此可见,在地球上每个角落的各种各样信息交流中,主要途径还是口耳相传。

  口头传统包括民族史诗、歌谣、说唱文学、神话、传说、谚语、民间故事等口头文类以及与之相关的表达文化和口头艺术。提到口头传统,人们更多地是想到史诗、歌谣、神话等,然而谚语确是口头传统中流传最广的、大众掌握度最高的一个。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将口头传统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5月23日,谚语(沪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中,谚语作为大众思维的载体,长期扮演着重要的信息传递角色。民间谚语对于民族史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被称为记录民族文化的“历史活化石”和“文化土特产”。

二、谚语的特征

  谚语作为口传文化的一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口传性,即谚语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是以非书面形式传承下来的,广大人民是这一文化的传承人;二是活态性,相对于书面形式的固态传承,谚语是借助于人类语言的使用,依附于人类的表达和表述而存在的,是“活”的文化;三是俚俗性,谚语是传统文化的“俗化”转变,以其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特点,被广大人民所接受,进而得以广泛传播;四是精炼性,鲁迅称谚语为“炼话”,高尔基说谚语的语言就像“手指握成拳头一样”“压缩”过似的凝练。从谚语的体例方面说,谚语善用短小的句式,揭示出深刻的哲理,是谚语有别于其他民间文学的一种特色。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母题的叙事结构与表达技巧
下一条: ·[杨志新]非遗语境下的回族口头传统保护
   相关链接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