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民风民俗别随移民搬迁而消失
  作者:明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20 | 点击数:2559
 

  近日,笔者随一个文艺小分队下乡演出,主办方也安排了当地的文艺骨干同台表演。这些文艺骨干一亮嗓子,响起的却是笔者故乡湖北丹江口的调子,台下观众也特别激动,掌声不绝。奇怪的是,这里离笔者的故乡很远,故乡的调子也没什么大名气,很多人甚至难以听懂。经过了解才知道,这里是“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的搬迁地,移民们远离故土,国家虽在各个方面做了周到安排,但移民心中仍有对乡音乡俗的渴望。特别是中老年人,一听到家乡的曲调,亲切感油然而生,有些乡亲甚至跑到离故土最近的村庄去听乡曲、看民俗。当地文化部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想办法解决,于是才有了舞台上这异地他乡的熟悉乡音。

  在湖北,像这样的库区移民村有很多,这样的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前些年,有专家学者对移民的文化生活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调查,也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如建议移民的安稳致富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在丰富移民文化生活上下拨专门的保障资金,更有文艺团队送演出到移民区……但这些活动或办法基本上停留在一次性或理论层面,并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

  这里面制约因素很多,有的对移民原所在地的文化了解不多,导致百姓对送上门的文化服务不冷不热,有的则受人力和资金不足的限制无法开展长期性建设。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关方面首先要对移民原所在地的文化乡俗深入调研、了解,对那些群众基础广泛的文化习俗可以进行必要的恢复。在人力资源方面,可调动文化馆辅导老师,只要经过适当学习和培训,相信他们可以胜任教学和传播工作;移民中,也有不少熟悉家乡民风民俗的文化骨干,可以把这些文化人才组织起来,发动周边有同样爱好的人组成文化团队,遇有重大文化活动或节日,还可邀请这些文化团队登台演出,如此一来,既能传承移民故乡的传统民俗,也可以增强他们对新家园的认同感。

(原文载于《中国文化报》2016年8月19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青海果洛回访记
下一条: ·[王君平]拔罐红了,中医赢了吗?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赵帅鹏]民俗物质性:从新艺术史到图像民俗的理论接合与跨界思考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杨俊安] 在地与新象
·[杨吉然 杨秋香]云南西部“指路碑”文化考·[闫睿欣]作为视觉符号的簪花围:拍照体验中的民俗主义与意义再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