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
余静林 杨琳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 要:语言民俗作为具有生命力与辨识度的核心要素,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语言-民俗”共生包含本体共生性、功能互构性及动态平衡性三个维度,既表现在语言嵌入民俗日常并作为民俗文化载体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也体现于民俗活动对语言系统塑造的生成性贡献。通过对长江干流区域典型语言民俗的考察,揭示其作为文明交汇带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提出了“语言—民俗”共生的四重社会价值:一是编码文化符号,调适社会心理与规训仪式行为;二是推动文化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资源支撑;三是增强文化认同,夯实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与价值纽带;四是建构文化标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前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界定具有标识意义的语言民俗,强化其标识功能与国际认知共识。
关键词:共生理论;长江干流;语言民俗;活态传承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