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5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5年会专区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
  作者:余静林 杨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5-10-18 | 点击数:6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
余静林 杨琳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摘 要:语言民俗作为具有生命力与辨识度的核心要素,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语言-民俗”共生包含本体共生性、功能互构性及动态平衡性三个维度,既表现在语言嵌入民俗日常并作为民俗文化载体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也体现于民俗活动对语言系统塑造的生成性贡献。通过对长江干流区域典型语言民俗的考察,揭示其作为文明交汇带的独特功能,进一步提出了“语言—民俗”共生的四重社会价值:一是编码文化符号,调适社会心理与规训仪式行为;二是推动文化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资源支撑;三是增强文化认同,夯实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与价值纽带;四是建构文化标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前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界定具有标识意义的语言民俗,强化其标识功能与国际认知共识。

      关键词:共生理论;长江干流;语言民俗;活态传承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
下一条: ·[余仁洪]二十四节气的时代价值和当代表达
   相关链接
·[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胡燕 胡茜茜 杨雨彤]文化聚落:长江干流人类非遗探析
·[王祥 孙剑艺]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黄涛]语言民俗学
·[乌丙安]民俗语言学的创建与拓荒·[赵李娜]地缘战略、学术响应与资源转化
·[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粗话脏话该不该进方言档案?
·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董树人:北京方言像胡同一样消失很快
·[黄涛]论语言民俗情境的构成与功能·[黄涛]20世纪50-70年代流行语:政治文化对民间文化的超强渗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