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晚清民国民俗手抄本现身 详细记录民俗节庆
  作者:张军 马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21 | 点击数:8818
 



  近日,一本记载了常武地区晚清民国时农村生活习俗的手抄本书籍在武进被发现,原书无标题,由常州民俗研究专家韦中权定名为《武进十二月民事》,并认为此书记载了每月具体的民俗事项,并细化到具体的一天,具有一定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该书收藏者为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余忠良,据他称,五十多年前,这本手抄本就在家里,经过时代变迁和多次搬家,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近年在研究地方民俗时,他从家中找出了这本书。该书共30页,为戊午岁(1918年)抄写,由12月生活作事五言句七言句、六言句、四季生活、一日之事等部分组成。其中12月生活作事为每月的生活要点,从年初一到大年三十,每个特定的民俗节庆都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如7月生活作事中有“转二通,耘搁稻,砟岸脚,漂稗,拔地头草,秋前看稻、秋后看草,还头届,收草把泥填猪窝”、“七月半,早稻田中秀一半,要买红菱花藕莲蓬百合小嫩姜,拣吃春谷,淘米,牵磨、筛粉,做暴新米团子,到田旮旯里斋田公田婆”等等,其中有些习俗现在还存在,有些却已经消失,基本看不到了。

  仔细翻阅这本书后,韦中权表示,此书为民国初年抄写,内容已经是白话文,书中的每件生活细节中都蕴含着民俗,当时常州府撤销,武进、阳湖两县合二为一,应是当地的“大先生”家留存,后来被民众所收藏,因是手抄本,且记载的多为农村民俗,从晚清到当代有百来年,从中能窥见时代发展而造成的民俗变迁之大。

  (  通讯员 张军  本报记者 马奔)

 

 

  文章来源:新华网-扬子晚报 2014年08月08日 08:24: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欧阳哲生]中国的彝文研究从丁文江开始
下一条: ·[黄国政]略谈民族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赵帅鹏]民俗物质性:从新艺术史到图像民俗的理论接合与跨界思考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杨俊安] 在地与新象
·[杨吉然 杨秋香]云南西部“指路碑”文化考·[闫睿欣]作为视觉符号的簪花围:拍照体验中的民俗主义与意义再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