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笔谈:历史的记忆与失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
  作者:童力 郭小凌 王晴佳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5 | 点击数:42159
 

 

不断追述与放大的宋朝开国史

  

 

  人类的历史文献记载,从来都是在后世不断追述与放大的过程中延续的,人们眼中的本朝历史更是如此。从北宋中叶以后大量士人留下的文字材料来看,有关宋朝开国史的描述就带有夸张的色彩。

  赵匡胤结束唐末五代的武夫乱政,开创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尤其是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呈现高度的“崇文”气象,使得太祖统治时期在本朝士人心中笼罩着神圣的光环。那么,宋太祖究竟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当时是否已经形成了“崇文”的气象?

  宋太祖在位期间采取的“崇文”措施包括:收兵权、削藩镇,抑制武将势力;保护文臣,使其免遭武夫加害;恢复儒学的地位;重视科举制度;鼓励臣子读书。应当看到,这些举措中的确有“崇文”的内容,但若将其描述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气象,则显然失之夸张。事实上,这些举措一方面在于调整当时严重失衡的文武关系,力图使文官武将集团回归各自正常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于尽快结束因武人跋扈、藩镇割据导致的长期动乱,确保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统治。因此,这些措施的宗旨更大程度上在于提升过低的文臣地位,制衡超强的武将势力,同时提倡儒学的君臣大义和纲常思想。

  作为时代变迁的记录者,宋代的文官士大夫在崇文院、史馆、会要所等官方编修机构中编纂了本朝历史,使得宋朝开国史或多或少地被描述有“崇文”色彩,宋太祖也因此获得高度的赞美。其实这些光环在很大程度上是本朝士人有意识选择、不断添加理解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士人们所写的野史、诗文、笔记小说乃至其他文字,对开国史也不断附加上自己的理解。

  宋朝“崇文”路线的发展,大致始于太宗朝。自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后,宋朝不再走传统的汉唐发展之路。出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国家的统治重心转向内部建设,防范武将势力对皇权的威胁,加大对其压制、打击的力度,以制约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同时,进一步重用文臣,科举出身的文官士大夫的地位遂不断获得提升。正因为如此,宋太祖时代萌芽的“崇文抑武”方略得到发展,在国家政治各个层面中基本确立了重要地位。历经真宗、仁宗朝的统治,科举出身的文臣已成为执政的主体力量。对于到北宋中叶才真正出现的“崇文”气象,主导朝政的文官士大夫们并不满足,出于对唐末五代乱政的恐惧,这一群体在强烈的自保意识下,坚定地支持皇权壮大,积极协助统治者实施一系列的“抑武”举措,并期望朝廷复兴儒教。于是,宋太祖基于自身统治需要而初步实施的“崇文抑武”方略,自然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歌颂。基于现实需要,他们不仅要坚持高举“崇文”旗帜,而且从诸多方面宣扬其由来已久的精神,并追溯到开国时代。

  北宋中叶以来一部分士人对本朝开国史的追忆,特别是对“崇文”气象的描述,其实是在包含历史记忆的过程中,逐渐地、有目的地选择和改造的产物。显然,这体现出宋代主流士大夫自身的价值评判。修正记忆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真实的历史,却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历史的记忆就是这样延续的,多少附加着后世的理解和想象。现实远离过去,但总能修正过去的历史影像。

  陈峰: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3月02日(第67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明珂]根基历史:羌族的弟兄故事
下一条: ·[王侃]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
   相关链接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
·[段友文]从失忆到重建:《夸父逐日》 神话的族源记忆与文化修复·[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钟进文]“失忆”与“记忆”之间
·[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瞿林东]让后人懂得什么是历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