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笔谈:历史的记忆与失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
  作者:童力 郭小凌 王晴佳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5 | 点击数:42096
 

危机想象下的美国革命

  

  关于美国革命的动因,多数历史学家依据常规革命逻辑,致力于从革命前夕的北美殖民地找出足以引发革命的社会和政治危机,或者把邦联描绘成一个风雨飘摇、险象环生的时期。但是,美国革命的行动者似乎并不是用这种方式来看问题的。他们进行革命的理由,同其他国家的革命者的确很不一样。在美国革命时期,的确有很多人在谈论局势的险恶和危急,给人一种“山雨欲来”之感;但他们所谈论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或政治危机,而是“自由的危机”。正是这样一种“危机”想象,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动员和辩护功能,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美国革命的历史特性。

  “自由的危机”的建构是以殖民地居民对英国自由历史的集体记忆为基础的。殖民地政论作者从英国的传统和殖民地的历史中,找到了殖民地居民实际享有自由的证明。他们声称,英国自古以来就存在自由的传统,人民享有一系列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殖民地居民虽然远离英国本土,但仍旧是大英帝国的国民,他们的移民先辈将英国的自由和权利带到了北美,因而他们和英国本土居民一样享有自由、权利和各种豁免。可以说,他们正是用“英国人的自由”的观念,来反对英国政府的政策。

  在反对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控制的过程中,主导政治潮流走向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精英的宣传鼓动,二是基层民众的积极行动。这两股力量实际上是交叉乃至合流的,而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核心因素,就是以“自由话语”形式表达的共同的利益诉求。

  在美国联邦立宪运动中,不同的群体再次以“自由”为核心元素制造各种“危机话语”,以支持和强化各自的建国主张。对于拥护强大的全国政府的建国者来说,“民主”所固有的“无法无天”式的“滥用自由”是危害“自由”、使“自由”再次陷入“危机”的主要根源;因而只有确立一种有效的政府来抑制这种“滥用自由”的危害,才能真正挽救“自由的事业”,使“合众国人民”得以永享“自由的福祉”。然而在对立的一派人看来,新宪法所要确立的恰恰是一种危害自由、走向奴役的体制,可能使美国的“自由”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美国的革命者懂得,像革命这样剧烈而重大的事变,只能产生于重大的“危机”之中,因而唤起社会的“危机”意识就成了革命动员的主要手段。对于一个存在强烈的自由情结的社会来说,没有什么比高呼“自由处在危险中”更具有鼓动性和动员效果。由于高呼“自由的危机”的建国精英,本身也是成长于这样一种政治文化环境中,因而他们从自由着眼来构建“危机话语”,可能并不是一种刻意选取的策略,而是一条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路径。对于一个怀有强烈自由情结的人来说,自由的感召力是不需要刻意证明的。

  也许正是因为美国革命不是一场以应对社会危机,而是以消除“自由的危机”为指向的革命,所以它对于广泛存在严重社会问题(普遍贫困、社会分化、阶级对抗)的国家的革命者,就不免缺乏借鉴意义。19世纪欧洲的革命者大多不甚看重美国革命的经验,20世纪世界各地的革命者也很少从美国革命中吸取灵感,其缘故可能与美国革命的这种特征有关。

  李剑鸣: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3月02日(第67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明珂]根基历史:羌族的弟兄故事
下一条: ·[王侃]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
   相关链接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
·[段友文]从失忆到重建:《夸父逐日》 神话的族源记忆与文化修复·[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钟进文]“失忆”与“记忆”之间
·[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瞿林东]让后人懂得什么是历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