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笔谈:历史的记忆与失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
  作者:童力 郭小凌 王晴佳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5 | 点击数:42130
 

评弹与苏州城市文化的记忆符号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记忆。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逾2500年。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苏州“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更成为称雄天下的商业大都会,有着丰厚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在漫长的历史层累中,逐渐形成超越时空的文化记忆符号,包括精神的或物质的,评弹就是其中之一。

  评弹文化记忆符号的意义有二:一是评弹书目中有着通常意义的苏州历史描述和市民社会生活、民风习俗的细致叙说;二是书场的茶馆元素、说书人的吴侬软语说噱弹唱和品茗听书的听众构成特有场景。评弹成为苏州城市文化记忆符号和市民的生活方式。评弹从形成之初便走出苏州这一江南的中心城市,向吴语地区扩散。这是由评弹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所决定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口流动量小,评弹艺人每一场演毕就要变换场地,这就是“走码头”。苏松常嘉湖地区是吴语的核心区,评弹艺人穿梭其间,评弹由此成为呈片状结构的文化记忆符号和生活方式。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记忆的中心会发生空间上的位移。近代,评弹的中心由苏州向上海转移。这与太平天国战争对江南的破坏和大批江南绅商避难租界相关。江南人占了租界华人的四分之三,租界为评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男女拼档演出及男女同场听书,极大丰富了评弹的表现手段,扩大了受众面。20世纪20年代租界的电台广播增强了评弹的传播力,使评弹北上官语区的南京,南下宁波。1949年后评弹艺人的组织化与政治动员相结合,使评弹在境内和境外呈点状传播。“十年浩劫”使评弹受众断层。评弹受众的老龄化使评弹在上海经历了失忆的过程,听评弹作为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淡化。评弹的中心正在回归苏州。

  改革开放后,评弹作为江南人的文化记忆符号,在境内外吴语移民相对集中的城市呈内生型点状发展的态势。评弹在港台和北美广受欢迎,其中纽约和北京先后建立的票友组织使评弹的传播有了强大的后续性。这种境内外点状分布的评弹文化记忆符号,反过来对江南本土的评弹传送能量,呼唤着评弹的复苏。评弹的空间传播与时代变迁间的互动关系,为我们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化社会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唐力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3月02日(第67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明珂]根基历史:羌族的弟兄故事
下一条: ·[王侃]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
   相关链接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
·[段友文]从失忆到重建:《夸父逐日》 神话的族源记忆与文化修复·[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钟进文]“失忆”与“记忆”之间
·[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瞿林东]让后人懂得什么是历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