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陈进国]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
  作者:陈进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4 | 点击数:26006
 

  4、南威岛:

  (1)岛上西南部原有椰子树六株,其旁有一人工所凿水井,石彻土地庙一座,现椰树已全为风暴所摧毁,水井可食用,味极咸。(1956年)[50]

  (2)岛的中央有石碑一具,刻“南威岛”三字,旁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立”一行小字。顺石碑走十数步,有百年古井一口,边缘满生绿苔,考为我国清代渔民所凿。岛西另有高丈许土地庙一座,内有香炉一只,但无神像,想因年久湮化了。(1956年)[51]

  (3)地面设施,仅有淡水井乙口,系土法筑成,其中淡水较太平岛略带咸味,惟尚能使用。另有木板搭成之小土地庙一座,中无神位,但有香炉一具,此外别无其他建筑物。(1956年)[52]

  5、南钥岛:

  (1)劳达岛(南钥岛)……岛上植物有新生之檬树,六棵椰子树及其他什树。现虽无人居住,然居住之遗迹犹新,在神龛所插棒香之香棒尚存。在一大树之下,有茅屋一间,旁有一茶壶,一炉灶。(1934年)[53]

  (2)该岛无人居留,亦无菲人所留字迹,仅有水泥块筑成之小庙一所,高约一公尺,内置壶一柄及饭碗数个。(1956年)[54]

  (3)(南钥岛)发现一座石块架设的土地庙,其中供养有石质土地神像,内有酒杯两个,饭碗四只,酒壶一把,均系瓷质,虽说质素粗劣,但使我们感动,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陆上的民间风味。岛上无其他建筑物,更无其他水井。而尤为可贵者,岛上唯有一根椰子树,特别高,特别直。(1956年)[55]

  6、鸿庥岛:

  岛之中央丛林中有我国土地庙一座,内供有神像、香炉,庙旁对联,虽经多年风雨侵蚀,隐约犹可辨认,编者于民国卅八年四月巡视该岛,亦曾供奉香火,盖此岛常为我南海渔民前往渔捞处所之一也。(1956年) [56]

  7、北子岛:

  (1)昔时闻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现在虽无人居住,但其房屋用地及墓地遗迹观之,也可推想。(1918年)[57]

  (2)在北子岛North langa(North cast cay,South west cay)有两座坟,碑一,载“同治十一年翁文芹、同治十三年吴○○”。(约在1939-1945年)[58]

  (3)孤魂庙:相传清代同治年间,老渔民吴口天在石塘,也就是今天的南沙北子岛附近打鱼。……从清澜港来南沙群岛捕鱼的渔民发现了吴口天老汉的遗体,都痛哭流涕。大家用木板钉了一副棺材,把他安葬在北子岛上,为他修建了一座孤魂庙,还用这段木头雕了吴老汉的塑像,放在庙中。每年初一、十五,渔民都到这庙里拜祭,永远纪念这位勇斗妖婆娘的老汉。(1983年)[59]

  8-9、奈罗礁、马欢岛:

  在南沙各岛,凡有人住的地方都有庙,铁峙(中业岛-引者加)、红草(西月岛)、黄山马(太平岛)、奈罗(信双子群岛)、罗孔(马欢岛)、第三(南钥岛)、鸟子峙(南威岛)等岛,都有我们渔民祖先建造的珊瑚庙。渔民到南沙后都要到庙里去祈求保佑平安和生产丰收。渔民死在南沙的也不少,我亲自见到渔民林猷钊(文教人)死在黄山马,还有一个人保陵港的渔民死在第三。传说的就更多,‘一百零八个兄弟公’就是一例,108个兄弟中有72个孤魂和36个兄弟。72孤魂是我们渔民先辈在西、南沙下海作业过程中先后死去的,36个兄弟则是同在船上因遭风暴遇难的。……在南海航行曾流传一个传说,说天气恶劣时,桅顶有一颗星,这时就要用饭团投入海祭之,以保平安。传说这颗星是女神的化身。相传古代有个女人要去南洋,但船上规定不能带女的,若运载了女的就会运气不好,就会有全船覆没的危险。后来那个女人苦苦哀求,船上总簿心慈,把她关在箱里藏起来,送饭给她吃。一次送饭时被船主发现,就把那位女人推下海去,女的死后化为神,专门给人指点凶兆。于是,每当天气不好时,桅顶就有一颗星。(1977年)[6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指阅微站 2016年07月14日 01:2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曹南来]旅法华人移民基督教:叠合网络与社群委身
下一条: ·[吴青]社区信仰与学科进路
   相关链接
·[李银平]民间信仰空间变迁与传说叙事圈层构建·[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
·[杨思敏 吴重庆]“承包”神明:民间信仰格局的变迁与庙宇灵力的再生产·[陈科锦]庙宇重建、仪式复兴与地方社会构建
·[岳永逸]庙宇宗教、四大门与王奶奶 ·[沈洁]作为“枢纽”的庙宇:1920至1940年代村落场景中的“现代”与“国家”
·[沈慧玲]中国民间信仰在泰国的传承·[王加华]被“私有化”的信仰:庙宇承包及其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史铁生]庙的回忆·[高丙中]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