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张勃]唐人的年节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4 | 点击数:24278
 
三、结论
 
以上对于唐人的年节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除夕和元旦习俗中各种象征物的使用,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唐人年节仪式是典型的通过仪式,通过对它们的实践和操作,人们得以去旧迎新、驱凶纳吉,顺利地从旧年进入新年。
然而本文并不止于阐述那些规范化的年节仪式或年节习俗,更希望表明在既定的习俗规范中人们是如何运用这些习俗规则来“过”自己的节日生活的。文章的题目之所以没用“唐代的年节”,而是选用了“唐人的年节”,原因亦在于此。在笔者看来,毫无疑问,习俗确实为人们如何过年提供了一种规范一种模式,而且因为我们生来就生活在这种规范之中,这种规范就渐渐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受这种规范的制约。当然,民俗规范不仅仅是约束性的,同时也是指导性的,它不仅规定了人们应该或必须如何行动,并且提供了一套方便的行动准则从而让处于危机状态中的人们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进而顺利度过危机,让生活变得井井有条。民俗规范的有效性也使得人们愿意循民俗规范而行事。但是如果因为上述原因就以为人们就必然在那个特定的时段以那样的规范和模式来度过,就未免太大胆了些。
马克斯·韦伯曾把人的行动分为目的理性式、价值理性式、情感式和传统式等四种类型,并明确指出:“行动,特别是社会行动,很少会只指向上述讨论中的单一方式。同样的,行动的这些指向也绝不是穷尽所有方式的分类,它们仅仅是为了社会学的目的所创造出来的概念上的纯粹类型。实际的行动或多或少地接近于这些类型,或者更常见的是行动中混杂着来自不同类型的要素。”[79]这种见解相当深刻,而且也确实有利地我们更客观地看待俗民和民俗规范的关系。笔者以为,在我们所研究的唐代社会,年节习俗规范——先于不同时空、社会阶层、具有不同人生经历的俗民个体而存在的年节习俗规范,更多的是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如何过年的可以方便利用的模式,而是否利用,利用多少,又如何利用则要取决于具有能动性的俗民个体。事实上,唐代俗民个体的过年行动中确实如韦伯所说,“混杂着来自不同类型的要素”。也正是因此,本文才得以在唐代社会中那些具有模式化的各种年节习俗规范下,发现了不同的俗民个体富有特色的过节方式和人生感悟,发现了同一个节日中不同人不同的节日生活,也发现了人们不仅可以利用节日驱邪纳福、娱乐休闲,也可以利用节日来达成自己的经济目的和政治目的。关于利用节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的典型事例,前面提到的崔胤、孙德昭等的“返正之谋”自然算得上一个。而关于俗民如何利用节日达成自己的经济目的,罗隐曾经颇有感慨的市傩是个很好的例子。
 
傩之为名,著于时令矣。自宫禁至於下俚,皆得以逐灾邪而驱疫疠。故都会恶少年,则以是时鸟兽其形容,皮革其面目,丐乞於市肆间,乃有以金帛应之者。吁!是虽假鸟兽以为名,其固为人矣。复安有为人者则不得人之金帛,为鸟兽者则可以得人之金帛乎?岂以鸟兽无知,而假之则不愧也,以人则识廉耻,而取之则愧焉。呜乎![80]
 
驱傩本来是驱疫疠的活动,或者说人们之所以举行驱傩仪式,目的在于逐除邪恶,在罗隐看来也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偏偏有些人利用了驱傩中“鸟兽其形容,皮革其面目”的形式来赚取钱财,对此,罗隐十分看不惯,所以撰文抒发自己的感慨。这段文字引发思考的地方很多,比如“恶少年”们那副打扮的动机和罗隐的推想一样吗?市肆间的人们又为什么“以金帛应之”?是自愿应之还是被迫应之?又是谁为始作俑者,想出了这样赚钱的主意?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姑且放置一边,只须注意在传统的年节活动中也有目的理性的属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 ·北京:第11届东岳庙春节文化庙会
   相关链接
·[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
·[刘晓峰]怪异与边界——对唐人小说中边界与秩序的个案分析·[涂俊]民间美术在传统年节中的作用及文化产业发展
·[赵世瑜]历史民俗学·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
·文化为民春满园·[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熊明:《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彭伟文]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
·[许辉]历史民俗学视野下的汉唐风土记·[吴钩]宋: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萧放]腊日与“报信儿的腊八粥”·[刘晓峰]保护传统年节的地域特色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张勃]再次命名与传统节日的现代转换
·[龙晓添]“历史”研究路径探讨·张勃:《唐代节日研究》
·台湾大学公开课:中国传统生命礼俗 (网易公开课)·[李铁晓]说唱版《清明上河图》:明代乐王陈铎和他的《滑稽余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