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吴秋林]仪式与傩戏的神性空间
  作者:吴秋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2 | 点击数:20750
 

  在完成这个仪式之后,傩堂戏的24个面具才具有了神性。这个过程与其说是一个仪式,不如说也是一堂傩堂戏,实际上在傩堂戏中人们也是这样来看待的。在24 个傩堂戏中,“开洞”就是其中的一堂戏。它的存在说明,傩堂戏的第一堂戏,就是要建立演出者神性的一堂戏。也就是说,傩堂戏的演出者的神性转换是在其24 堂戏中的第一堂中来完成的。可见,傩堂戏的面具神性的得来山重水复,神圣鬼秘。不过,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傩坛的神性意义。
  军傩地戏的演出也是要戴着面具演出,也要实现演出者的神性之后才在开箱仪式和封箱仪式中实现的,一旦完成了其开箱和封箱的仪式,其面具的神性就自然存在, 演出者在戴上这个面具时,演出者就自然具有了神性,是一个神性角色,可以在神性的空间中演出了。军傩地戏的面具平时是放在一个看似普通的木箱子里,但在封箱仪式之后,它就一直处于一种神性的状态,并有一系列的禁忌维持和保护它的神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军傩地戏的演出者的神性是在戴上面具之时实现的。
  在面具的形式下,这三种傩戏的神性空间的转换才最后完成,可以演出它们不管是真正意义上的神戏还是世俗意义上的神戏了。
  傩戏的神性空间对于傩戏的演出来说意义重大,这是我们理解傩戏意义的关键一步,有什么样的神性空间,就会有什么样的性质的傩戏。可以说,展开了傩戏的神性空间,就展开了傩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类同,即三者的面具神性都与一个“洞”的意象有关。在撮泰吉傩戏中,直接就是原始状态中的山洞;在傩堂戏中,是神话中的桃园洞;在军傩地戏中,木箱也具有“洞”的潜在意识,也可以称为箱洞。我以为,我们的人类文化的肇始于最初的居所——山洞,故而在我们人类的原始文化意象中,“洞穴意识”是一个基因似的意识。
  另外,我们从三种傩戏的“洞穴意识”的具象和抽象的表现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形态的发展历史状态。

  (本文转载自:《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郑志明]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
下一条: ·[梁永佳]作为本土知识的仪式空间:以大理喜洲为例
   相关链接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林诗瑶]婚嫁仪式中的身体实践与身体意义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李丰]宝卷中的“回文”与仪式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