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施爱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与早期西南民族调查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6 | 点击数:25217
 

注释:


[1] 颜玉强:《前言》,[澳]莫理循《中国风情》,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2] 英文原名An Australian in China: Being the Narrative of a Quiet Journey Across China to Burma
[3]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2页。
[4] 日本“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1914年编印了《蕃族调查报告书》,1922年编印了《台湾蕃族惯习研究》。
[5] 参见《华西边疆研究所缘起》,《中国边疆》第一卷第2期,1942年。
[6] [俄]史禄国:《作者序言》,《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吴有刚、赵复兴、孟克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7] [美]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夫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胡鸿保、周燕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8] 胡适:《丁文江的传记》,《胡适文集》第7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16页。
[9] 丁文江在《漫游散记》中把这次旅行所得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云南的土著人种》发在《独立》第34、35期,第三部分《四川会理的土著人种》发在《独立》第36、42、46期。
[10] 转引自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731页。
[11] 董作宾:《福建畲民考略》,《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2期,1927年11月8日。
[12] 以上资料参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年报》,中山大学1929年1月出版,第5~7页。
[13] 钟敬文:《惠阳輋仔山苗民的调查》,《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6期,1927年 12月6日。文章写于1926年3月15日。
[14] 分别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概览》,中山大学1930年1月出版,第59页;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8页。前者称会议议决“容肇祖钟敬文两先生前往接洽”,后者说“我就和中大同事陈锡襄几位先生去访问过他们”,本文以前者为计划,后者为现实,取后一说。
[15] 莫辉熊:《连阳瑶民状况的概要》,《民俗》周刊第6期,1928年4月25日。
[16] 陈锡襄:《瑶民访问记》,《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西南民族研究专号”,1928年7月4日。
[17] 容肇祖:《韶州调查日记》,《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39期,1928年7月25日。
[18] 《所务实录》,《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概览》第58页。
[19] 《本所大事记》,《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年报》第26页。目前尚无材料说明该项计划是否得到落实。
[20] 《编者的话》,《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46、47期合刊“瑶山调查专号”,1928年9月19日。
[21] 《编后》,《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西南民族研究专号”。
[22] 辛树帜,1894年8月8日出生在湖南省临澧县东乡辛家嘴一个贫民家庭。9岁入私塾启蒙,1910年进常德师范学校,1915年秋21岁时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前身)生物系。毕业后为了筹措出国留学资金,他不辞辛苦,曾在长沙多所中学任教。1924年赴欧留学。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生物学。一年后,又转入德国柏林大学。1927年冬,辛树帜突然接到中山大学戴季陶、朱家骅发来的电报,约他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寄给他2000元作路费。但他不想从政,加上他的指导教授笛尔斯曾告诉他,“中国的广西瑶山地区,在动植物分类学上,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他一心想到瑶山作一认真的考察,填补动植物分类学上的这一空白。因此在回国后,他再三向戴、朱两人说明自己的想法,最后被中山大学聘为生物系教授兼主任。离开中大以后,先后担任国立编译馆馆长,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中央大学教授兼主任导师,兰州大学校长等职。1949年后任西北农学院院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被誉为中国现代科学开发大西北的先驱人物。
[23] 辛树帜在1928年6月22日写给傅斯年的长信中曾说“兄前在柏林时,曾语弟谓有一种罗马字母,可拼汉字,此时(按,即瑶山调查时)即可应用。”(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42期,1928年8月15日)
[24] 顾颉刚日记,1927年10月19日(1973年7月之补叙)。
[25] 顾颉刚:《序》,姚逸之《湖南唱本提要》,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9年。又载《民俗》周刊第64期,1929年6月12日。
[26] 逸之:《湖南民间文学的一瞥》,《民俗》周刊第40期,1928年12月26日。
[27] 姚逸之:《自序》,《湖南唱本提要》。又载《民俗》周刊第64期。
[28] 《民俗》周刊第29、30期合刊曾发表辛树帜《临澧童歌》。
[29] 何观洲:《湖南安化歌谣》,《民俗》周刊第110期,1930年4月30日。
[30] 逸之:《湖南民间文学的一瞥》。
[31] 容肇祖:《序》,姚逸之:《湖南唱本提要》。又载《民俗》周刊第66期,1929年6月26日。
[32] 辛树帜1927年11月5日致傅斯年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16期,1928年2月14日,第111页。
[33] 即《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
[34] 辛树帜5月30日给傅斯年的信中说“入瑶山已经7日”,可知入山时间为5月24日。
[35] 顾颉刚:《跋》,《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46、47期合刊“瑶山调查专号”。
[36] 辛树帜1928年5月30日致傅斯年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西南民族研究专号”,第110~111页。
[37] 转引任国荣《瑶山两月视察记》,《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46、47期合刊“瑶山调查专号”。
[38] 辛树帜1928年5月30日致傅斯年信。
[39] 辛树帜6月7日致傅斯年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西南民族研究专号”,第112页。
[40] 如信中提到:“粮瑶之服饰等,当嘱石君摄影奉上,至服饰中比较特别之数种,已设法购得,由任君带来,即以敬赠贵系,以供参考。”
[41] 辛树帜1928年6月22日致傅斯年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42期,1928年8月15日,第17页。
[42] 辛树帜1928年6月某日致傅斯年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42期,第24页。
[43] 顾颉刚日记,1928年8月16日。
[44] 顾颉刚日记,1928年8月30日。
[45] 参见顾颉刚日记,1928年9月12日至12月1日。
[46] 《理科生物系第一次广东北江瑶山采集日程》,《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0年12月4日。
[47] 庞新民:《自序》,《两广瑶山调查》,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该书收录于娄子匡编印的《北京大学民俗丛书》。
[48] 1934年,中华书局将庞新民两篇“杂记”合为单行本,以《两广瑶山调查》为题出版。
[49] 《人类学教授史禄国博士抵校》,《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8年5月15日第1版。
[50] 傅斯年:《文科告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8年5月19日第1版。
[51] 逯耀东:《胡适与当代史学家》,(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第232页。
[52] 参见[美]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胡鸿保、周燕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53] 《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年报》第27页,《大事记》记1928年7月7日:“派容肇祖教授北路考察古物并函北区善后公署妥为保护。派人类学教授史禄国及其夫人,助理员杨成志及工人一名,赴云南调查罗罗,并函法领事请发护照。”
[54] 容肇祖:《韶州调查日记》。
[55] 罗罗是lolo的音译,即今之彝族。
[56] 《加派容教授往滇调查罗罗人种生活》,《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8年7月7日第2版。
[57] 顾颉刚日记,1928年7月10日。
[58] 《本所大事记》,《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年报》第27页。
[59] 《学术界消息》,《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37期,第36页。
[60] 越南重要的港口城市。
[61] 杨成志抄录的《槟榔的传说》后来发表在《民俗》周刊第23、24期合刊,1928年9月5日。
[62] 以上内容详见《安南通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44、45期合刊,1928年9月5日。
[63] 容肇祖说史禄国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少数民族的头骨”, 参见容肇祖:《我的家世与幼年》,中山大学《民俗学刊》第一辑,澳门出版社2001年11月。
[64] 杨成志1928年8月22日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76期,1929年4月10日。
[65] 顾定国称是杨成志这么对他说的。参见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第67页。
[66] 杨成志1928年11月15日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66期,1929年1月30日。
[67] 参见容肇祖:《我的家世与幼年》。
[68] 参见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第115页。未详原始资料出处。
[69] 顾颉刚日记,1928年9月6日。
[70] 顾颉刚日记,1928年9月17日、10月29日、10月30日。
[71] 杨成志1928年11月15日信。
[72] 杨成志1928年8月22日信。
[73] 这些书信大多刊于《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部分刊于《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概览》和《民俗》周刊。由于内容琐碎,除直接引文外,其它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74] 杨成志1928年9月28日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65期,1929年1月23日,第33页。
[75] 杨成志在1928年10月10日信中说,“保头是一个酋长,他的权力支配一切……一个保头常管辖哇子或百余家,或数百家,与别个保头是各自为政的。且无论何人都不能独立,必投一个保头以讨生活,否则一定被人欺侮或掳杀的”。外国人称这里为独立罗罗(Indpendent lollo),并称其社会组织是“封建制度”,杨成志却认为还在“部落时代”。
[76] 龙云也是罗罗人,即今彝族,所以凉山罗罗都认之为亲戚。
[77] 杨成志1928年10月20日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65期。
[78] 杨成志1928年11月6日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65期。
[79] 杨成志1929年3月26日信1,《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概览》,第78、79页。
[80] 杨成志1929年3月26日信2,《民俗》周刊第57、58、59期合刊,1929年5月8日。
[81] 杨成志1928年11月15日信。
[82] 杨成志1928年12月26日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70期,1929年2月27日。
[83] 当时罗罗人与汉人矛盾很深,白毛先生担心受到汉人迫害。
[84] 杨成志1928年12月26日信。
[85] 顾颉刚日记,1928年10月24日。
[86] 杨成志1928年12月26日信。后来在1929年3月26日的信中,杨成志说当天接到一封吴北明的来函,知道《民俗》出了很多专号,希望编辑部将语史所的两种周刊寄几十份到云南商务印书馆,以便分送。
[87] 余永梁大约在1928至1929年间病故,具体时间不详。
[88] 按今天的尺寸,这本书足有6立方米大。即使尺改为寸,7寸厚的书也难以装订成册,以尺而论更无可能,不知是计量标准不同,还是杨先生的笔误。
[89] 杨成志12月28日信,《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70期。
[90] 杨成志1929年3月26日信2。
[91] 杨成志1929年3月26日信1。
[92] 杨成志1929年5月10日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概览》第84页。
[93] 同上。
[94] 杨成志1929年6月19日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概览》第90、91页。
[95] 同上。
[96] 杨成志1929年9月1日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概览》第97页。
[97] 杨成志1929年9月8日信,《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概览》第99、100页。
[98] 同上。
[99]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第117页。

(本文原载于《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关于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走近鬼魅:美女与鬼源
   相关链接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
·[施爱东]我们都是顾颉刚的私淑弟子·[袁先欣]顾颉刚的古史与民俗学研究关系再探讨
·[陈红玲 陈信宁]试论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李向振]顾颉刚与早期中国民俗学
·[郭佳]顾颉刚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与“层累造成古史说”的提出·[马竹君]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
·[李雪南]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调查方法探析·[陈泳超]陌生的田野
·[于洋]史禄国对满族萨满类型的研究与相关反思·[赵李娜]中国现代民俗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开创与扭结
·[李政君]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
·[费孝通]人不知而不愠 ·[王学典]“顾颉刚研究”应更多地纳入到学术史范畴中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