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孟慧英]满族民间文学的萨满教传承
  作者:孟慧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6 | 点击数:16505
 
    满族民间文学内容和形式不同历史层次方面的区别是极易发现的,甚至在同一形象、同一类型、同一体裁中也带着清楚的历史印迹。比如满族神话,最古老的要算三百多位女神的故事了,其中既有母体崇拜的图腾神话,也有雄伟气魄的巨人故事及管理自然与人类秩序的大神母故事。显然这是母系社会文化的残留。父系部落时代的神话代表是天神阿布卡恩都里的系列故事,他由阿布卡赫赫(天女神)演变而来,这是一位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集于一身的神祗,他能统辖日月星辰,风雪雷电,也能造人造物,佑护生灵,但也出现了专横、残暴、甚至乱施权威。显然神话观念的发展与萨满教信仰一脉相承。
    5.宗教包融的体裁广泛
  据满族各姓神本和有确实根据的萨满传承口碑来看,萨满教中作为精神核心的口碑文化涉及的民间文学体裁十分广泛,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因为流行的看法之一是将神话及一些体裁的古老形式和内容归于原始宗教,而民间流传的一般体裁和内容却被视为同宗教脱离了关系。满族的事实证明,原始宗教在它的发展演变中的很长时期内,是以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作为“传经布道”内容的。
    满族这类情况的主要方面包括:
    ①对自然宇宙的看法,这中间包含了大量的创世神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解说为两类:一是物质生成说,如水生说,柳生说,二是善恶两类神角斗解释,阿布卡赫赫是光明,生命、秩序的创造者,耶路里是黑暗、寒冷、混乱的象征,双方较量的结果便出现了我们今天见到的自然现象。
    ②族源族史,即各族姓的起源、发展及所有值得纪念的经历。这之中多有起源神话、传说。关于部落所经历事件的记述则比较详细,其中不乏类型化了的民间故事,如惠人惠事的动物故事,当然这类故事也是萨满之神故事的主要内容之一。长篇英雄传说亦属此列。
    ③萨满自身的故事。是谁创立了神坛,是谁最早将神引来的?是谁敲响第一声神鼓,第一个打响腰铃?再如萨满自身的故事,萨满为氏族立下了哪些功绩?创立了哪些神法族规?萨满同其他教派斗争有哪现值得骄傲的事迹?在反对异族入侵中萨满怎样保护族人与敌人斗智斗勇?这部分故事影响广泛,代表着氏族,甚至是一个地区的能力与光荣。一些著名萨满是某一地区的汗,象他拉伊罕妈妈是四十八个部落的噶珊达,乌布西奔妈妈慑服平定了东海七百噶珊,成为威名远扬的女汗王。这类口碑既有短小的神话、故事,也有宏篇巨制的史诗般杰作,如《乌布西奔妈妈》、《尼山萨满》等。
    总之,满族口碑文学的所有样式几乎都可以在萨满传承的作品中找到,可见萨满教不仅在原始阶段产生时期与口碑文学混为一体,而且在其后来的发展、演变中也大量地创造和运用了民间文学作为传播自身文化的工具,民问文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毫无疑问,代表蓿萨满教文化。萨满教对满族民间文学的繁荣、保存和发展起到过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王宏刚]萨满教的英雄崇拜与北方民族的崛起
下一条: ·[麻健敏]试析清代福州满族萨满信仰与本土巫文化的结合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