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段伟]论汉代的禳灾制度
  作者:段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0 | 点击数:19220
 

  [①] 邓拓:《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②]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1页。

  [③]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颜师古注云:“禳,除灾也”,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72页。

  [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⑤]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638页。

  [⑥]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昭公元年,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20页。

  [⑦] 安德明将对灾害的非科学、非理性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称为农事禳灾,指通过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祈求或控制,围绕预防或消除农业自然灾害的目的而形成的观念和行动的体系(安德明:《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因这种非科学、非理性的禳灾方式不仅体现在农业灾害方面,其他灾害方面也有体现,所以笔者将农事禳灾外延扩大至古代所有采用此种方式的防灾、减灾措施,径称为禳灾。石涛提出弭灾概念,“古人认为,通过一系列的祈祷、避正殿、减常膳、出宫女、虑囚甚至是一些巫术,便可以达到消弭灾害的目的”。(《北宋灾害管理体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论文,第8页。)这其实与禳灾概念只是称谓上的区别。

  [⑧]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⑨] 《汉书》卷六《武帝纪》,第159页。

  [⑩]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245页。

  [11] 吕不韦:《吕氏春秋》卷九《季秋纪·顺民》,《诸子集成.》8,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99页。

  [12] 参见(台湾)赵容俊《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救灾活动》,《殷都学刊》2003年第4期,第1-6页。

  [13]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是岁小旱,上令百官求雨。”第1175页。

  [14] 谢承:《后汉书》卷一,(清)王文台辑:《七家后汉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15] 《后汉书》志十三《五行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77页。

  [16] 袁宏:《两汉纪》下册《后汉纪》卷十九《顺帝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68页。

  [17] (台湾)赵容俊《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救灾活动》,《殷都学刊》2003年第4期,第7页。

  [18] 崔华、牛耕《从汉画中的水旱神画像看我国汉代的祈雨风俗》(《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第75-83页。)介绍了虎吃虎魃画像,风伯、雨师画像,雷神画像,虹神画像,河伯画像,龙神画像,蟾蜍、月及女娲画像。

  [19]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2524页。

  [20] 《后汉书》志五《礼仪志中》注引《古今注》,第3120页。

  [21]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32页。

  [22] 《汉书》卷七《昭帝纪》,第224页。

  [23] 《后汉书》志五《礼仪志中》注引干宝曰,第3120页。

  [24]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82页。

  [25] 《后汉书》志五《礼仪志中》,第3122页。

  [26] 应劭:《风俗通义校释》,吴树平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7页。

  [27]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422页。

  [28]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427页。

  [29]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第117页。

  [30] 《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2061—2062页。

  [31] 于振波《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对宰相制度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第6期,第71页。

  [32] 《汉书》卷八十三《薛宣传》,第3393页。

  [33] 《汉书》卷八十一《孔光传》,第3357页。

  [34] 《后汉书》志二十四《百官志》注引,第3562页。

  [35] 袁宏:《两汉纪》下册《后汉纪》卷十六《安帝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11页。

  [36] 袁宏:《两汉纪》下册《后汉纪》卷十六《安帝纪》,第315页。

  [37] 参见《后汉书》卷七《桓帝纪》,第315页;卷四十五《周景传》第1538页。

  [38] 黄留珠《汉代选官制度的层次分析》,《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8-389页。

  [39]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422页。

  [40] 《汉书》卷八《宣帝纪》,第245页

  [41]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81页。

  [42] 《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39页。

  [43] 《后汉书》卷七《桓帝纪》,第289页。

  [44] 《后汉书》卷四《和帝纪》,第178页。

  [45]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84页。

  [46] 《后汉书》卷五《安帝纪》,第210页。

  [47] 《汉书》卷六十九《辛庆忌传》,第2996-2997页。

  [48] 郭金霞、苗鸣宇:《大赦·特赦——中外赦免制度概观》,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49] 郭金霞、苗鸣宇:《大赦·特赦——中外赦免制度概观》,第58页。

  [50]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81页。

  [51]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第252页。

  [52] 郭金霞、苗鸣宇:《大赦·特赦——中外赦免制度概观》,第71页。

  [53] 《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83页。

  [54]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上》,第4089页。

  [55]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第264页。

  [56] 陈平《中国封建录囚制度述评》,《渝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第16页。

  [57] 《后汉书》志二十八《百官五》,第3617—3618页。

  [58] 《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传》,第3137页。

  [59]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38页。

  [60] 王柏中《汉代祭祀财物管理问题试探》,《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3月,第1卷第1期,第26页。

  [61] 《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424页。

  [62]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1172页。

  [63]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64] 《后汉书》卷六《顺帝纪》,第259页。

  [65] 参考吕敏《地方祠祭的举行和升格——元氏县的六通东汉石碑》,《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七辑,第330-332页。

  [66] 参考吕敏《地方祠祭的举行和升格——元氏县的六通东汉石碑》,《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七辑,第327页。

  [67] 陈业新《两汉祈雨礼俗初探》,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27、328页。

  [68] 吕敏《地方祠祭的举行和升格——元氏县的六通东汉石碑》,《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七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6页。

  [69] 应劭:《风俗通义校释》,吴树平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9页。

  [70] 《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第3333页。

  [71] 李则芬《两汉的大赦》,《中国历史论文集——从先秦到南北朝》上,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29页。

  [72]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2187页。

  [73] 《汉书》卷八十一《孔光传》,第336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6-09-13

上一条: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虎患”、“虎灾”
下一条: ·[周昕 周远]秧马通考
   相关链接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赵洋]观念与思想:汉代虎形肖形印的解读
·[巩宝平]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朱毓瑶]汉代民众的精神世界初窥
·[田家溧]汉代厚葬风俗的成因及教化意义再探·[孙少华]史书“故事”的文体衍化与秦汉子书的叙事传统
·[王洪震]汉家傩事·[王洪震]汉画里的校雠图
·[王素珍]汉代民俗学研究·汉墓壁画展现汉代宗教信仰体系
·[贾冬梅]汉代画像石记录齐鲁风俗·海内外学者在河南研讨“汉画与汉代社会生活”
·汉唐信仰研究的新视角 ·[王明珂]边界·移动·抉择:《游牧者的抉择》结语
·[沐风子]“大家”的“汉代思想小史”·[贾丽英 武广洁]汉代的致爱巫术“媚道”为何如此繁盛
·[李真玉]从汉画图像看汉代农俗·[刘立志]汉代《诗》学与民俗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