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代表大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民俗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提要
  作者:CFS 秘书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2-07-15 | 点击数:51315
 

H


浅析朝鲜族民俗的特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 韩光云

  朝鲜族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起步至今近半个世纪,取得了丰硕成果。步入新世纪,许多课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本文根据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学界的研究成果,针对一些课题,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一、朝鲜族民俗特征的剖析: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的“跨界”民族。其民俗,可以说是朝鲜半岛风俗的传承。但在新的环境里,经过长时间演化已发生了变化,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一)朝鲜族民俗随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有了阶段性的发展:第一阶段:传承、保留时期(19世纪末—1949年前)。以朝鲜半岛风俗为主流;第二阶段:转变过渡时期(1949年—1978年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第三阶段:多元化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新世纪)。传统的和现代的,东方的和西方的,本民族的和他民族的,相互影响促进,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二)由于历史原因,迁到中国的朝鲜族,大都是最贫穷的阶层,起初的民俗有平民性特点。(三)朝鲜族当初带来的是朝鲜八道之风,有一定的类型性和区域性。(四)由于历史、社会等环境因素,朝鲜族风俗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具有双重性。
  二、朝鲜族民俗学研究领域的认识
  (一)应用民俗的研究:90年代兴起,主要内容有朝鲜族婚礼、饮食、建筑和节日文化等。但从学科角度,还不够完整。(二)传统民俗和现代民俗,乡村民俗和都市民俗的综合研究。(三)朝鲜族社会问题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四)对朝鲜族民俗有影响的朝鲜半岛民俗,汉、满等民族的民俗研究;朝鲜族民俗文物研究状况。


仍是机遇:需从澄源正本做起
—─关于高校民俗学课程与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西北民族学院 郝苏民

  一、 开端与进程:必要的回顾
  新中国之初:面临教育问题颇多;学习苏联导致“一边倒”。北师大等高校中文系先后开讲了《人民口头创作》或《民间文学》课,当时民俗学被视为反动学术,没能使在现代学科理念上本属民俗学范围的《民间文学》课在独立发展为一门分支、交叉学科的同时,在体系上紧密保持着与民俗学的学术从属关系。至目前仅北师大一家可在中文系内招收民俗学博士 生。其它高校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教授仍然多挂在现、当代文学点内招收研究生(授文学学位)。而民俗学学科在我国学科划分上,被归属法学大类的社会学下,属二级学科。授法学学位。这就出现了按文学学科要求招生,要求学生提供文学性质论文申请学位,只能授文学学位的中文系,却要培养应授法学学位的民俗学专门人才的矛盾。如何办 ?
  二 思考与实践 :为开发而实验
  西北民族学院是共和国诞生伊始应运而生的第一所民族高校。近年来我们在强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设计并实践了对民俗学(含民间文学)课的改革与建设。西北民院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是我们既坚持传统的办学特色、优势,又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和主动迎接西部大开发的急需,而优化组建的一个先有研究生教学,后有本科教学、期望能集教学、科研、社会文化服务为一体的新系。该系(所)招生至今十一年中,已招收10多民族,14省区的64名研究生,已获学位者,先后报考了香港中文大学、北大、北师大等高校攻读博士。其余则被招聘至北京等全国和西北各地高校、研究部门从事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业务骨干或管理者,这一新系是目前全国惟一的民俗学系,也是第一个将密切相关的人类学、社会学与民俗学联合组成的新型教学实体。就我们而言,也是为下一步开展民俗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基本建设;社会学、人类学也在分门别类地解决学科本土化教学过程中,使三大学科直接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作好学科基础准备。目前本点生源充实,每年平均在校研究生30余名。本点为省级重点学科
  三 讨论与探讨:为民俗学学科的建设
  以往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实践中,问题、矛盾较多;西部大开发启动后,西北地区出现的生活方式、民族关系等的急遽变迁和民族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现存学科划分体制的弊端与民俗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导致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在高校继续寄办于中文系内存在两难或曰尴尬处境。鉴此,我们所作探索、实践,带有实验性质。钟老一生坚守北师大,由于他个人在民俗学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他所创立的高校民俗学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模式,仅存在于北师大的中文系内,这对我国民俗学界既是一个丰碑式的鼓舞、样板,也是一种局限。时代在前进。21世纪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方方面面的急剧变动都呼唤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民俗学学科的崛起和学术作用的张扬,我们身处民族地区的民俗学同行热切地期盼着各位先贤和先进们关注西部的开发和人才的需求,协助我们搞好教学改革以利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和民俗学在中国的兴旺发展。


神秘文字与神秘图案
——女书中“八角花” 图案的文化破译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何红一

  女书是我国湖南省江永县及毗邻地区妇女中间长期流行并传承的一种神秘而奇特的文字。女书文字的抢救与破译工作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进行并取得可喜进展,但至今尚存许多未解之谜。笔者以为过去的调查和研究多集中在交叉学科领域的综合研究。这难免影响研究的深度,也不符合女书现象的实际情况。女书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现象,更是包罗万象的民间文化现象。它涉及到多学科领域,尤其与当地特有的女红文化及神秘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从民间文化角度出发,对女书中反复出现的“八角花”插图图案进行文化破译,探讨女书文化与女红文化及神秘文化的关系,是本文的一个尝试。
  一、女书中的神秘文字:神秘文字的特点——字型怪异、书写怪异、用法怪异;民间关于神秘文字产生的传说。
  二、女书中的神秘图案——“八角花”:“八角花”图案即“八卦”纹样;“八角花”图案在女书中的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八角花”图案多绘制在女书行文正中,以“三朝书”插图及扇书插图形式为多,产生装饰效果;“八角花”内,多充填不同形式的吉祥纹样,求吉心理明显;“八卦”纹样是怎样进入女书天地的;借助于女红、婚俗及家居民俗。
  三、小结:1.女书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文化符号体系,它由字符图案及插图图案组成。探讨女书图案的构成规律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倾向,对于破译女书之谜有重要意义。2.女书中的“八角花”图案原型为中国古代的“八卦”符号,它在中国原始艺术及民间艺术造型中反复出现,历来是老百姓驱邪祈福的神秘工具。女书流传地区自古巫风盛行,神秘文化无处不在;女书之乡自古又是女红之乡。女书是女性在不利于自身文化发展情况下为自身权利所作的顽强抗争。“八角花”图案是当地女性的护身符、吉祥符。
 

泉州民俗与海外文化交流
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黄炳元

  宋元时期,泉州为国际贸易大港,我国著名侨乡,台湾主要祖家之一。泉州人移居台湾,占台湾的汉族居民近半数,成为台湾的居民主体,语言相通,风土人情相互渗透。目前,泉州成为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寻根认同的重要地方。
  一、 通商与通婚:宋元时泉州成为国际著名贸易港,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来泉定居通婚,将异国乡情融入泉州;同样,泉州大量海商出洋国外经商与通婚,取信于异国,并为家乡建设贡献财物,融化异国他情。二、衣食与住行。三、宗教艺术与寻根认同:多种宗教在泉州和平共处,泉州丰富的民间信仰,随着移民而传播海外。泉州戏曲艺术有三大古化石之称的南音、木偶、梨园戏,传播台湾、东南亚及日本;台湾的芗剧传泉州等。海外的台胞侨胞重视五缘的寻根访祖,特别是修建宗祠和寺庙的热情。


从情境角度界定民俗主体
人民大学中文系 黄涛

  民俗主体即民俗之“民”,它包括哪些群体,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与外延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宽的演变过程。在我国,“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新时期,“民”的范围认定渐趋宽泛,它渐有包容任何种类的人群的倾向。当然这种倾向适合现代社会的民众文化程度差异、阶层差异等趋于缩小的实际情况,但是,民俗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有明确的符合自己学科属性的研究对象,不可能不加选择、不加限定地研究一切人群的一切行为。本文即拟从情境角度对现代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之“民”予以界定,从而对这种范围广泛的“民”的概念加以补充。
  所谓民俗情境,就是指民间文化传统规约下与特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处境。情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情境,一类是公务情境。生活情境指官方公务活动之外的情境,它以居民区的日常生活场景为主,并包括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场景,以及其它类似风格的场景。公务情境指正式的官方公务活动的场景。
  按情境来界定民俗的存在范围,对于居民的“阶层性”没有限定,即在生活情境中的任何人都是民俗之“民”,但并不排斥从职业、年龄、性别、区域等角度将民众划分为各类社会群体并研究群体间的民俗差异。从情境角度研究民俗,正有利于从具体情境中考察群体文化差异对民俗的影响。
  用区分情境的方法来更确切地说明民俗主体问题,是可行的。这种做法,一方面肯定了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对本民族主要民俗文化的共享性,另一方面也不否认不同阶层的人在享有民俗文化的程度、方式等方面有各种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他们在生活情境(或者在生活情境这个大类之下的各种具体情境)中的行为研究这种差异。在现代社会不同阶层的文化隔绝程度趋于缩小的情况下,从情境角度来界定民俗主体将是一种越来越合乎现实状况因而越来越具有解释力的民俗研究方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网站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中国民俗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会议议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