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代表大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民俗学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提要
  作者:CFS 秘书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2-07-15 | 点击数:51287
 

W


新世纪中国民俗学学科任务的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万建中

  经济大潮对当代各人文学科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冲击,一些纯理论或者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生存的空间日益萎缩;而有些学科为了摆脱被冷淡被抛弃的运命,正积极地拉近与现实的距离,逐步向边缘学科靠拢或分化。相对而言,由于中国民俗学始终以社会生活现象为研究对象,前景颇为美好。然而,中国民俗学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转型期,除了继续承担弘扬民族民俗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外,为现实服务便成为时代赋予的主要的客观要求。
  首先,80多年来的中国民俗学关注的是传统对现代的作用及影响,现代对传统的承袭。而新世纪中国民俗学的视角正颠倒过来,传统的生命力再也无法牢牢地左右人们的行为习惯及意识观念,这些现实存在,给民俗学家们提供了必需释解的全新课题。
  其次,以往的中国民俗学关注民俗事象一般皆有自己悠久的历史,而新世纪的风俗则多以“时尚”形态出现,其文化积淀并不明显。研究这种趋同性行为模式的形成、时尚圈中人之心态、时尚的不断更替成为民俗学者们的主要任务。如此,民俗学才真正把“活”的风俗(生活相),作为观照对象,其现实性较之以往更强更广,凸现了民俗学该有的应用价值。
  第三,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民俗学学科的繁荣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如果只能自我消化,而不能为社会广泛接纳,就说明学科任务的陈旧。“田野”已不局限于乡间村落,而延展为整个社会。城乡之间的屏障正在消解。企业风俗、消费风俗、校园风俗等等,大大拓宽了中国民俗学的范围。电视、电脑、广播等信息传导媒介,新型行业的兴起,企业明星、影视明星的层出不穷,都会给移风易俗带来影响。这些时代赋予的研究课题出现在民俗学学者面前,委实让我们这些对传统、乡土恋恋不舍,而又惯常于历时性思维的人们措手不及。
  传统的狭隘的风俗观念正受到严重挑战。树立时间并不长的中国民俗学构架需要新的坚固。中国民俗学将以新的姿态走过新世纪。

 

民俗文化学巨擘钟敬文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汪玢玲

  钟敬文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民俗文化事业,为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总的说来,钟先生的三个学术高峰期是和"五四"以来80年间的民俗学运动发生发展紧密相连的,是"五四"民俗学运动产生了钟敬文;又是钟敬文发展了"五四"民俗学运动。
  第一个学术高峰期(30年代)是"新国学"发生期(也是钟敬文成长期)。
  第二个学术高峰期(50年代)是民间文艺学建设时期。
  第三个学术高峰期(80年代至世纪末)是民俗学复兴和发展期。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文化热潮的兴起(80年代);"民俗文化学"的提出(90年代);"民俗文化学派"的建立(20世纪末)至建立学派的提出,其学说已达到了峰巅。

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基层民俗工作者队伍
辽宁省锦州文联 王 光

  1、必要性:目前国家正处于转型期,传统民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消失,新民俗也正以空前繁纷的形式,此消彼长的形成和消失。传统民俗事象需要抢救记录,对新民俗消长的社会机制和文化背景,更需要及时记录和深入研究。
  基层民俗工作者正生活在中国社会民俗事象最鲜活的时空里,应该是工作在中国民俗学事业的最前沿,承担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不可替代的那份重任。但是,基层民俗工作者的现状,缺乏担负这个重担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解决办法:
  由中国民俗学会举办基层民俗工作者专业培训班。
  由中国民俗学会协调大专院校举办基层民俗工作者专业培训班。
  开办民俗学专业函授课程,在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各市群众艺术馆中发展学员。


南楚巫术民俗与当代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战略研究
湘潭大学中文系 王建章

  一、本文的基本思路
  以世界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作为宏观视野的出发点,具体从民俗学角度,并适当从比较巫术、民族民间文艺和语言的角度探讨南楚巫俗的特征、流变、现代及与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关系。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民间作调查并进行文献检索,较全面掌握并分析南楚巫俗的内容、南楚民众的巫术心态,分析 当今巫俗的消极影响,探索思想文化建设的途径。
  二、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一)主要观点:1、南楚巫术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内容复杂,要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分析;2、要采取措施抢救巫术材料;3、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要与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主要内容:1、南楚巫术民俗的特点。是一种异常古老的民俗,具有群体性特点和上升趋势。这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2、南楚巫术民俗至今呈现的多种形态。
  三、本文的研究基础

 

中国民间色彩学简论
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 王惕

  被俗称为“大红大绿”的中国民间色彩,无论从其视觉效果(冲击力)和在应用中体现出的特殊的东方魅力,在世界上都占有极为特殊和重要的地位,使无数外国友人吃惊而加以赞叹。
  中国民间色彩学应包含在“美术民俗学”中,在当今,把中国民间色彩理论化、规范化,较系统地介绍给世人,将这个特殊的东方色彩体系和共通的色彩学理论接轨,对发展新世纪的文化和经济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将《中国民间色彩学简论》提要内容列出:
  一、中国民间色彩在色彩学中的地位
  二、中国民间色彩的特征
  三、中国民间色彩的构成
  四、中国民间色彩在美术民俗中的应用
  中国民间色彩学简论的核心部分是中国民间色彩的构成,应用部分具体分析中国民间色彩在衣食住行、婚丧、年画、戏剧、通信礼仪、唐卡堆绣等方面的应用科学,并以国际通用色彩学词汇加以诠释。


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俗学走向重建、发展和兴旺
中国民协研究所 王文宝

  改革开放使中国民俗学得到了重建,并同其他文化、经济事业一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这主要表现在:
  (一)民俗调查、采录的规模空前:解放前我们的民俗调查、采录多是由少数学者进行;1978年改革开放前,主要是民间文学方面的搜集整理,和从民族调查中得到一些民俗材料。改革开放后所进行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的调查采集则是全国性的大规模活动,三大史诗等的有关民间长诗得到了抢救,等等,都是空前的。
  (二)民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
  (三)民俗学基础理论体系建设。
  (四)积极开展应用民俗研究。
  民俗伴随人类而产生发展。在当代,民俗在发生急剧的变化。20年来中国民俗学之兴旺,乃是时代使然,将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我国的民俗学研究将展开更加广阔的天地。


民间物质文化初论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王增永

  人们常把人类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给予描述和研究。民间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现在的民俗学,大多侧重于精神民俗的阐释和探讨,对物质民俗缺少必要的关注和研究。21世纪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中国民俗学遇到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加强对民间物质文化的研究,紧跟世界民俗学的发展(日本有“民具学”),非常现实地摆在中国民俗学的面前。
  1、 前人对民间物质文化的认识和研究。
  2、 民间物质文化的概念。
  3、 民间物质文化的范畴。
  4、 民间物质文化的基本特征。
  5、 民间物质文化与民俗文物学的关系。
  民俗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有许多分支学科,民间物质文化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建立中国民间物质文化学是我们这一代民俗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六盘山地区民俗文化发展前景初探
甘肃省静宁县文联 王知三

  本文首先概述了六盘山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关陇民俗文化圈的丰富资源,再从这个地区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源渊落笔去探讨分析其长期存在的原因,以及民俗文化在六盘山地区的社会功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该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客观评价、论证,并较准确的界定其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在对该地区民俗文化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特色的内容,赋予科学的、时代的生命,大力发展,使它为民众的经济产生利益,从而得到保护和发展。根据现存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状况,掌握其发展规律,指出它的发展方向,同时,提出相应的保护原则,保护范围,保护方法,以及保护措施,从理论的高度引导当地群众提高认识,形成文化产业的观念,特别是对当地产生过一定历史影响的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要引导民众自觉的去发展、去传承。传统文化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我们认为∶全面而有重点的发展,全面而有重点的保护,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作,作为地方民俗文化、民间文化工作者必须要有长期工作的准备,这种“长期”,甚至是几代、几十代人,只有这种长期“牺牲”,才有可能使一种或多种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得以生存下去、发展下去。


当前中国民俗学会的学科建设任务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地压在了全国民俗学者的身上,也沉重地压在了中国民俗学会的双肩。在我国现行体制中,任何一个学术单位的学科带头人都难以直接推动学科建设的进程,民俗学科也不例外。
  在我国,学科发展至少要具备4个条件:一是该学科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对国家能作出实际贡献;二是该学科的重要性和已有成就得到决策机构领导层的认可;三是该学科拥有为国际承认的国家级学术权威并具有参与或干预学科发展能量的人士;四是该学科的学人形成合力,增强使命感,通过多种媒体和渠道,全面对“外”、向“上”传播本学科的价值和成就,营造学科发展氛围。民俗学科的建设也必须具备以上4个条件。过去民俗学界在这四方面都做过努力。第一、全国从事民俗学工作的同事们都做出了应有的或出色的贡献。第二、民俗学科的重要性和许多成就已经在一定层次机构及其决策人中得到承认或有限的肯定。第三、以钟老为代表的国内外公认的学术权威,直接参与并干预学科发展,已经在所在高校及全国高教范围内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第四、在传播民俗学科信息的舆论上,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我国民俗学学科发展还存在许多难题和缺欠,有待解决和弥补。如民俗学人要不要投入全国民俗文化活动热潮,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项实践中做贡献?民俗学科应该以什么形式、走什么程序才可能使决策领导人认可民俗学科的发展需要?钟老逝世之后,谁还有那么高的威望和个人魅力,有效参与干预民俗学科建设?要不要考虑今后如何以集体合力参与或干预主管部门对民俗学科建设的工作?要不要策划民俗学科在舆论传播方面的影响及做法?
  ……所有这些学科发展任务,落在了中国民俗学会的双肩;学会也只有在推动学科发展的努力下,才可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民俗学会理当能够执行并促进完成本学科建设的历史任务,别无选择。

 

丽水畲乡生活风俗
浙江丽水市文联 吴刚戟

  丽水地区是浙江畲族主要聚居地,全区畲族共约有8万余人,其分布是“大分散、小集中”。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用汉字,但有自己的语言。
  畲族一般居住在山区、半山区,有少数村落在平原。住房多以泥瓦房为主,现在也有住洋房的。丽水畲族过去以番薯为主食,兼吃玉米、麦、小米、高粱等。现在主食以大米为主,少吃杂粮。他们有平分食物习俗,喜欢喝酒、吃热锅。畲乡待客与自家都爱喝三碗茶,自己种茶制茶。畲家男女穿戴有别。
  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原先在族内通婚,现在畲汉通婚。
  畲乡人民喜爱编织、刺绣工艺活。
  畲乡还有自己喜爱的文体娱乐活动,最崇尚山歌。他们的传统舞蹈,保留下来的有祭祀仪式时常跳的祭祖舞和功德舞。其体育活动,在畲乡保留有抄扛、稳凳、踩石球、操石磉等传统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畲族现代意识增强,基本上与汉族人民生活相差无几,日常生活风俗日趋类同。
 

 

解构与建构:中国民俗学滞后的分析与重建思考
兰州大学 武文

  近20年里,我国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然而,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其表现有:学术队伍不景气;已有的学科点不容乐观;用于民俗学教学与研究的经费极其匮乏;学术成果少而不精。
  我以为造成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滞后的原因,就其大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社会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俗学一直未得到重视,未能给民俗学一个恰当的地位。 第二方面是历史原因。在大学里民俗学课程设置在中文系,随着汉语言文学主干基础课被日益重视,民俗学被排挤到选修课的行列里。第三方面是思想原因。长期以来,我们自身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为搞民俗学出息不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人去做民俗旅游的“导游”挣小费,很少有人关注民俗学基础理论以及中国民俗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我认为中国民俗学科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眼动手。 一、用后殖民理论与方法建构中国民俗学话语,一方面扬弃用西方民俗学理论架构解读中国民俗;另一方面扬弃用政治视角解读中国民俗。二、后现代理论及方法对解构中国民俗学传统及建构中国未来民俗学理论无疑是一种启示。三、以文化市场经济为导向,激发同人的创新思维空间。一方面要广泛开展涉外与域内民俗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积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学派”。
  最后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一、充分认识民俗学的学科地位,倡导有条件的学校成立民俗学系或民俗人类学系。二、创办国家级民俗学研究刊物,发表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扩大我国民俗学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三、争取每年在不同地区召开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争取横向课题。

 

从门文化、井文化说开去
新世纪民俗学大有可为的一个领域
天津今晚报 吴裕成

  做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民俗学研究在新世纪里大有可为。多彩而常新的现实生活,永远走在民俗学的前头,召唤着民俗学的发展。同时,悠久而深厚的民风民俗积淀也是可珍贵的,深入发掘清理这样一笔历史文化遗产,以古鉴今,有助于认识风俗演变的来龙去脉。再加上理论创新的需求,笔者以为,新世纪民俗学用武之地,可概括为三方面:追新——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审古——对于古风旧俗的清理和审视,理论——理论的出新将促进民俗学的发展。三者不可偏废。
  所谓“审古”,实际上是对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在只重政治史的年代,难得被学术界青目相待的社会生活史研究,近年受到了重视。在这方面,20年来我国民俗学者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斐然。但仍有许多工作尚待有志者付出艰辛。
  不妨这样讲,比起政治史来,社会生活史更多文化味。酒也文化、茶也文化,有人不以为然。可是,“文化”就该那么象牙塔吗?自然,也会有相反的设问:一种器物,司空见惯,真的与文化沾边?是的。它从远古延续而来,不断完善发展,表现为“形而下”的传承——物质的;它又存在于千百年人的观念中,被赋予种种说法,关乎“形而上”,是精神的。如此这般,难道还不“文化”?弄清这些“文化”,需要分门别类,逐一清点——并且是“三皇五帝到如今”式的清点。这就形成巨大的工作量。
  继《中国的门文化》之后,拙著《中国的井文化》已付梓,该书后记表达了这一想法:“用文化的视角端详一种器物,其实是在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对象,专注于一个切入点,解剖麻雀。这样的‘麻雀’,如果能够琢磨透三百五百个,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将会登上新台阶。”我觉得,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应当而且有能力担当起这一历史的重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网站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中国民俗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会议议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