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调查:城里春节放花炮习俗在弱化?
  作者:记者 王东亮 金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4 | 点击数:10691
 

  延伸阅读

  回忆消失的年俗

  和放鞭炮一样,有很多年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有的则消失了。

  “比如越来越少见的抖空竹和放风筝,过去都是春节很重要的文化活动,抖空竹取‘抖起来’也就是富起来的谐音寓意,放风筝则被认为是放‘灾’,即放走灾难。”王作楫说,卖痴呆、买懒蛋等也都曾是年节祈福和消遣的项目,现在也不见了踪迹。

  在外地,也有一些消失了的年俗。例如在济南,过去过年要备好至少4天的生活用水,须等到初三后举行开井仪式,才能从井中打水。现在,随着水井退出人们的生活,这个年俗也就消失了。

  又如,过去的串门拜年已被电话、短信以及微博拜年等逐渐取代,逛庙会的习惯也淡了许多,饭店年夜饭的火爆则见证了“在家吃年夜饭”这个习俗也改变了。

  放炮往事

  40岁的爆竹记忆

  对四五十岁的男性“老”北京人来说,儿时春节最深的记忆,不是凭票供应的年夜饭,不是咬一口粘掉牙的关东糖,而是浏阳小鞭儿和插上蜡烛就能拎上街的纸灯笼。

  记得那时的鞭炮最小包装是100响,用红色的纸包着。那时过年家长给的压岁钱也就一两块,各个摊点鞭炮的价格不一样,出手之前得“货比三家”。为了能用一块钱买回400响小鞭儿,我曾经冒着寒风从新街口走到平安里。小鞭买回来,头一件事就是小心翼翼地拆包,然后再一个个放兜里,举着手指粗的香上街放炮。

  那时的爆竹小,粗细如普通的圆珠笔芯,可以捏在手里点燃,然后甩向空中,听到“啪”地一声脆响,心里比吃了蜜还美。碰到个别没响的蔫炮,也舍不得扔,要对半撅开,放“呲花”。当时最流行的玩法是再夹上一个爆竹,“呲花”就变成了“呲花架大炮”。

  孩子们放炮都会根据“库存”把握节奏,不能太快,否则放完了只能当看客。即使跟小伙伴扎堆儿放,也会各自找空当儿,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子弹”悄无声息。

  现在爆竹花样越来越多,包装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响。今年春节,我平生第一次燃放了一盘沉甸甸的一万响鞭炮。当时挺过瘾,但过后,记忆深处响起的还是儿时那100响一挂的小鞭。 (国明)

 

 【下载PDF版调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12-02-03 第9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福泉]云南丽江:纳西人的过年祭祀习俗
下一条: ·[李治邦]天津年文化:那些出彩儿的老玩意儿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