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调查:城里春节放花炮习俗在弱化?
  作者:记者 王东亮 金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4 | 点击数:10690
 

  现象四:中年“炮粉”

  家在禁放区索性不放

  家住洋桥附近的中年市民高先生一家今年也没怎么燃放鞭炮,主要是因为家附近没有宽敞点儿的场地。

  站在阳台, 高先生指着外面对记者说,现在小区里到处都停着汽车,小区外不远就是超市、加油站,公共设施多,来来往往的人也多, 想找个踏实放炮的地方挺难。再说, 今年全市的禁放点增加到6.4万处,小区春节期间也加强了燃放管理。高先生觉得, 为了安全,虽然不能出家门就放炮, 但感觉也挺好。

  家住建外的中年市民孙先生也改了过年燃放鞭炮的习惯,因为当地是政府划定的禁放区。对北京市实施这样的措施, 孙先生表示完全能理解:“在部分地区实行禁放是为了公众安全,既然附近没地儿放,干脆就不放!”

  【专家点评】

  为安全值得改习惯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介绍,历史上,北京就有禁放之处,对燃放时间也有限制。现在,喜爱燃放烟花爆竹的市民肯定也想节日过得既安全又喜庆,那不妨改改家门口放炮的老习惯,找些燃放的安全地点尽情享受。城市发展了,禁放点增加是必然的事儿,人们的燃放习惯也要随之调整和改变,适应建立在安全基础上的“不便”。再说,城区里也有部分地区封锁了车流量较小的路段供市民燃放鞭炮,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这些地方撒欢儿玩儿花炮。

  记者观察

  喜炮年龄断代 年青一代淡然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燃放花炮的人群存在年龄断代。在受访的百名市民中,10岁至25岁的“年青一代”对放花炮比较淡然,真正的燃放主力都是35岁至55岁的中年人。而10岁以下的孩子们,虽然参与放鞭炮的多,但多半是被家长带去的,自己并没有“选择权”。

  多年从事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市安监局调研员李文洁对记者说,北京市1993年开始禁止在城区燃放烟花爆竹,13年后的2006年改为在指定时间和地点燃放烟花爆竹(即烟花爆竹“禁改限”)。调查发现,多年的禁放和禁放教育,在一些人心里形成了燃放烟花爆竹不是好习惯的印象。

  “我觉得在北京实施烟花爆竹禁放后,学校和家长都在‘妖魔化’鞭炮。”家住海淀区的王振元告诉记者,他的外孙平平今年刚参加工作,提起放鞭炮,平平脑海里还是小学时老师描述的“鞭炮炸伤摘眼球”的恐怖景象。

  而且,民俗专家分析,年轻人不爱放炮与现在的家庭结构也有关。过去,燃放花炮是一种群体行为,主要是小伙伴们一起燃放,一起快乐。但如今家家只有一个孩子,出于安全考虑,家长不会允许孩子与同是未成年人的伙伴一起放炮,孩子们那种一起快乐的感觉自然也就没有了。

  采访中,不少年纪在50岁以上的人都认为,过年放鞭炮的习俗会减弱。市民苏先生说,春节放鞭炮这种年俗的传承现在是靠三十多岁的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来进行,两代人娱乐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传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12-02-03 第9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福泉]云南丽江:纳西人的过年祭祀习俗
下一条: ·[李治邦]天津年文化:那些出彩儿的老玩意儿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